工作之后,经常要与大量的人沟通、对接。在这之中,产生过很多误会、冲突以及观点之争。
刚工作的时候,每当遇到激烈的争执,常常会觉得自己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而对方不可理瑜、无法理解、难以沟通。工作之后,能够更成熟地看待这些分歧,知道意见不同的背后,往往是立场、思维方式的不同。
记得支教的时候,看过一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书中的父亲阿迪克斯对女儿斯库特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工作之后,市场部的大老板也常常指导我该如何与不同的人群沟通:“ 像做我们这样工作的人,常常要替别人提前把问题都考虑周全,不单单要去理解站在对面的某个人会怎么思考,而且至少要理解‘这一类人会如何思考’,甚至是‘大多数人会如何思考’。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这样的告诫中,我不再坚信自己就是对的、自己就是合理的,反而越来越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好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思维盲点,当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去看待世界时,自然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换句话说,每个人所相信的,只是自己眼中的世界,而并非完整、真实的世界。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会明白真实的世界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黑白混杂才是大多数事情的常态,对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观点也更加地包容、好奇。这种好奇往往来自于一种真诚的担忧:我掌握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事情的全貌。
在《原则》一书中,作者达利欧用“头脑封闭”与“头脑开放”来描述一个人面对不同观点的两种状态,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头脑封闭的人:
1、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他们通常会因无法说服对方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他们在把事情弄错时会产生坏情绪,更关心自己能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不是提出问题,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2、更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可信度高的人有权做出陈述,但真正头脑开放的人,甚至是我认识的可信度最高的人,也经常会问很多问题。
3、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4、阻挠其他人发言,如果在对话中一方看起来不给对方留说话空间的话,他就可能是在阻挠对方说话,为了应对这种阻挠,可以实行“两分钟法则”(每人2分钟,轮流表达观点,其他人不许打断)。
——
头脑开放的人:
1、更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当其他人不赞同时他们不会发怒,他们明白自己总有可能是错的,值得花一点时间考虑对方的观点,以确定自己没有忽略一些因素或犯错。
2、真诚地相信自己可能是错的,提出真诚的问题。经常权衡自己的相对可信度,以确定自己应该主要扮演学生、老师还是对等者的角色。
3、经常觉得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知道何时做陈述,何时提问,会在考虑其他人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同时思考两个或者更多相互冲突的概念,反复权衡其相对价值。
——
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因为立场的不同,很难做到完全的相互理解,但至少可以保持一点开放度和好奇心: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积极去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方式,这会让我们更理智、视野更加开阔。
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头脑中的小世界,就注定会失去很多: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