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写诗离自己太远太远,读了唐诗三百首里面的诗篇,华丽无比,熠熠生辉。心里想,那该是多么有才华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壮美的文章。或言情、或咏物、或歌领大好河山、或抒发不得志,总之,万象世间与万种情感都寄托在其中。
但是,光有才华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丰富的阅历,这样才有了写好诗的基础。人生的大起大落是一种阅历,怀才不遇也是一种阅历,隐退山林更是一种阅历。这些阅历不可能被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拥有。因此,我们看到了魏晋风骨,唐宋风流。最悲惨的是元朝文人地位,低的可怜,读书人的处境,仅比乞丐高那么一点点,文人只能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低吟。由此在这个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元曲,摆脱了高大上的翩翩风度,语言形式更加接近平民,以一种社会底层大众听的懂的姿态存在。不管怎样,新生的元曲成为与诗词并列的三大文学奇葩之一,也是文学的一次丰满与扩容过程。
我们读的元曲,语言上没有诗词那般高大上,那么文雅,但他表现内容的手法却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勾栏中直面普通受众,而不仅仅只在殿堂之上供少数人把玩,就需要有足够土壤能继续滋生下去,必然会掺杂市井粗俗。事实上,元曲的格律并不逊色于诗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韵脚很密,这就为写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但元曲的衬字为它释放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与所能表达的广度,这就让元曲语言贴近生活并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俚语成为可能。所以,我们看到优秀的广泛流传的元曲,语言更加亲切,符合大众审美。如果没有口语化,那么散曲这种艺术形式与词并没有太大区别,从而也就失去了独立生存的空间,甚至可以把它归为词的一类里。如今,它能够与词在文坛上并立,必然有其独树一帜的地方和特点,有适合其生长的合适气候。
文字功底的粗浅,让学诗写诗之路走的异常艰难。现代诗还好点,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而格律诗就不同了,有着太多限制。首先要押韵,其次还要符合同步、对仗、粘连、平头,撂眼、挤韵、平仄、起承转合这些技巧上的要求,文学功底本来就欠缺却还要有这么多技巧上的限制,在避开这些要求的同时,已经词穷才尽,因此写出的诗作就会显得生硬,表达不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为了满足上述那些结构性的技术要求而出现的必然后果,也就失去了诗意的浪漫与唯美,这是能力欠缺的表现,不能怪格律诗限制太多,因为你写不出来既符合格律又很优美的诗,别人却能写出来。只有多读书,揣摩名篇借鉴他人才能提高创作水平,思维不受拘泥。
一首好的诗词,就像一幅画,画是用画笔勾勒出意境,而诗却是用语言描绘出意境。我们喝茶需要慢品细酌,品味一首好诗,也需要这样。沉浸在诗意中,才能更好享受文字的优美、恰到好处的渲染力、情感的升华和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
读余秋雨可以感受到他的知识积累是那样的渊博,他的文字表现力是那样的强悍,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把他当做老师,凝神屏气细细研读认真品味。如果想做一个好学生,有一天要超过老师的成就,那么在学识积累与认知方向上,至少要超过老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凡人怎么可能超越一个天才?同样,李杜的天生才华与后天努力,世上无人能及,所以他们才被称仙称圣,至今也少有与李杜比肩的作品出现。
读书让人思想从肤浅变得深邃睿智,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对别人有更多的准确判断,从而不再妄自尊大,以谦逊的态度行走世间。前人的文学成就立下的丰碑实在太多太高,像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自己映衬在蓝天下,显得那么渺小。能够认识到这些虽不算差但已经太迟了,所以芸芸众生大多碌碌无为却不知自己输在何处,可悲可叹。
2024.4.2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