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如寒暑更替、昼夜晨昏、地域差异,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因时制宜。
春夏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此时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
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阴阳以保证阴阳平衡,保证机体与外界和谐共处,从而才能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1.慎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起居上,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2.畅情志
肝主疏泄,调理人体气机,心情舒畅才能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在夏天外面燥热的环境下人也更容易心情烦躁,此时应避免动怒烦躁。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说:“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3.忌辛辣寒凉
在饮食上切记不要贪凉,人体宗气以及气血的生成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避免过于食用寒凉损伤脾胃气机。中医在用药上都讲究因时制宜,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即在夏天要避免用辛温大热的药物,在冬天要避免用寒凉之品。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所以夏季应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海带、海蜇、海藻、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适当食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夏日饮食以温为佳,不宜过热,过热则伤气,温食宜助阳气。
4.防止暑邪伤人
夏天多暑邪伤人,但暑多夹湿。所以在饮食上应清淡,少进滋腻补品。心气通于夏,此时天气炎热容易导致心火旺盛,可用莲子心、竹叶等泡水代茶饮用,以去心火。也可用藿香、佩兰、苏叶等调理脾胃气机,化解脾胃湿热。
5.注意养护肺阴肺气
夏伤于暑,秋必痎虐。盛夏之时,天地之阳气浮在地表,人的阳气浮在肌表,夏天阳气发泄本来已经虚耗,又加之火旺之季,最易伤肺,肺伤则气伤,于是阳气更虚。所以要注意保护肺气肺阴。防止暑热之邪耗伤肺阴。可用银耳、百合加冰糖煮粥,以养阴生津。
综述可知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得很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