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知乎这样一个提问,随手答了一下,这些写更多。
假设: 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完成大多数工作
问题: 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求职的时候,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
对于新技术会减少整个社会职位的疑问,在KK 的《新经济,新规则》 之中有一个回答,据他的研究,每次新技术总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假定KK 是对的,那么这些新就业机会在哪里?
对此,我有几个猜想:
未来的社会,人类不一定需要有一份工作。
基于人工智能的后台,人工智能背后,还应该有大量的专家在人工智能的研发背后,有大量工程师在应用层面和日常支持
人工智能还不能代替的工作 ,例如,艺术领域。
人类更需要人际接触的工作,例如服务业,等我老了,我希望是一个娇俏可爱的女护士在帮助我,而是不最新潮的机器人。
显然,人工智能能带来更高的生产率,也就是说,更多人不需要工作也可以幸福生活。有一份工作也许只是心理需求而非生存的必须。
其次,未来的人类会有更多选择。 如我经常说的,穷人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为了生活,中国有6000 万留守儿童被迫和父母分离。我相信未来不至于此。
如果真要找一份工作,可以选 2,或者 3.
如果选择成为人工智能专家或者支持者,(----这个是一个资深理工男的路径依赖 ),难度也不小,看看目前的人工智能专家就知道,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也许还需要天赋。
按这个路径,在小时候就该给他们学习编程,各种数理化。
如果选择走艺术家路线,这个貌似门槛很低。虽然国外已经有写诗,谱曲的人工智能了,但对于“无题之解”, 既是还没有清晰需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其是这种探索的主动性。短期之间,人工智能还不能解决。艺术也需要有思考力,情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比如陈奕迅的《单车》,有孩子以后再听就非常催泪了,我觉得短时间人工智能还做不到。
想象力,算是思考能力的一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果未来是人类变成培养皿中的电池,所有感知都是人工智能植入的,那么,仍然可以用笛卡尔这句话来验证自己的存在。
情绪管理很重要,尤其你的对手是无情绪的机器人的时候。
再说对人性的理解,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从各种数据上获得人行为模式,也可以不断AB测试对人性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恐怕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人,才更懂人性。只有具备了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的人类,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如果我可以设计未来乌托邦,我希望是这样一个场景:
每个人都生活无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管是写歌剧,还是画国画,没有生活的压力,只有不断探索自我潜能的无限旅程。
但这些,都是来自旧世界的我们,依据旧世界的思考逻辑,获得的一些猜想。 也许,全都是错的。当年来自布拉格的德沃夏克,是怎样思考 《新世界》的呢 ? 根据 《未来简史》的案例,游戏的设计,曾经都是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策略赢了。但新到来的未来,游戏的设计是利用知识获得更快增长的策略会赢。所以,未来的孩子们,不应该消耗智慧在考虑资源的最佳配置,例如机器人代替人工作,而是考虑人本身价值的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