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个个事例 来看清偏见的本质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刚刚来到美国的先生,在一天早上散步时,遇到一些白人正坐在草坪上悠闲的晒着太阳,聊着天,很是惬意。他心想:“这些美国人真是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啊。”继续向前走了不久,看到有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上,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这些黑人一定是失业了,大概都在领社会救济金过生活” 。为什么黑人与白人在做着同样的事,这位先生在并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呢?这就是因为——“偏见”。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心中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会凭借着我们以往的经验、感觉去对周围的一些人或者是事做出解释,做出判断——其实这就是“偏见”。这种“偏见”于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几乎每时都会有这种事情在发生。

比方我们常说:农村人淳朴,城市人世故;生意人奸诈;女司机的驾驶技术真要命;公务员上班一定都很轻松,坐在那什么都不干就行了等等。

《晏子春秋外篇》中记载了关于孔子和晏子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他决定只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弟子子贡对提出: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是否合适?孔子回答:“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而且都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 晏子得知这件事后,说:“我世代为齐民,不思己行,不识己过,是不能自立的。我一心一意,为国为民,辅佐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可我如果三心二意地去侍奉一位国君,也未必顺利啊。如今,未见我的作为,却对我的顺利进行质疑。我听说:君子独立无愧于身影,独寝不惭于灵魂。孔子妄自议论他人。这犹如湖人非难斧头,山民非议渔网。”

孔子听到晏子的这番话后,明白了晏子的为人。他对自己的言行很是后悔。认为自己“孤陋寡闻,口不择言而微词他人”。后来孔子拜见了晏子,并向他谢罪。 孔子之所以会对晏子有所误解,归根结底事由于他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对晏子已经心中怀有成见了。看来,“不去深入调查,只是心怀成见地看问题”,这样的毛病不是只是普通人有,圣人亦不例外。

戈登·奥尔波特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4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偏见的本质》是戈登·奥尔波特的一部著作。在这本书出版以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现象,只是一些品德有缺陷的人才会有的恶劣信念。但奥尔波特则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给出了关于偏见本质的另外一个答案。

经过论证,戈登·奥尔波特给出了偏见的定义:“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是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为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过分的概括都是一种偏见。还有一些是属于“误解”。我们要将这一部分剔除出来。误解,是一种普通的错误。“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新的证据修正他自己之前的错误判断,就不属于偏见”。“只有那些面对新知识时依旧不改变原先的想法的情况下,这种预先判断才算得上是偏见” 。因此,回头来看文章开头处关于孔老夫子与晏子的故事中,孔子对于晏子的评价应该是属于误解,而不是偏见了。

偏见的产生和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是有关系的。 偏见的两大基本要素:错误的泛化与敌意,都是人类心理自然而普通的本能。另外一个显然的现象是,我们对自己价值观的肯定,往往会使我们陷入偏见。我们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自然非常容易就有了爱与恨的倾向。个人的价值观于此时,成为了我们做出预判分类的依据,影响了我们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偏见,是一种对外群体的排斥

作者在书中若干次提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民族的遭遇。纳粹首领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们,一直宣称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尤其是犹太民族。并坚持认为,这样的劣等民族应该从世界消失。正是这样的民族偏见与歧视使得数百万无辜的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残忍的屠杀。

这场屠杀就是一场对外群体的排斥导致的。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戈登·奥尔波特将对外群体的排斥行为按照不同的程度分为了五类:仇恨言论、回避、歧视、身体攻击和种族清洗。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场屠杀,达到了最高级别。偏见造成的后果,竟然会有如此的“威力”,如此的“恐怖”。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中,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的偏见,仅仅是“单纯出于对传统的顺应,维持现有的文化格局而已” 。许多采取顺应态度的人,他们的动机往往只是想要避免与人发生没有必要的争执,于是往往是人云亦云。这种性质的偏见是属于“礼貌而无害”的类型。

缓解群体间的紧张态势:

有呼声,希望通过立法来缓解群体间的紧张态势,而达到消除偏见。已经有了数以千计的机构投入到改善群体之间关系的活动中。但也有观点认为:“你无法通过立法禁止偏见”。戈登·奥尔波特则给出这样的看法:“既然带有歧视性的法律将增加偏见,那么,为什么反方向的立法不会减少偏见呢?”尽管法律并不能控制个体的思想,将个体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完全驱逐干净。也不能将宽容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注入到哪一个人的脑中。但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当事人尽可以存有偏见的心,却绝不允许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能伤及别人。得当的法律还是可以打击歧视与偏见的。

教育也被提及。首先,家庭是偏见最主要和最早的来源。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成长起来。对于父母的所作所为耳濡目染,父母的一些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脑中。。拥有一个存有偏见行为的父母,通过“吸收父母或文化环境中的态度和刻板印象来接受偏见”。孩子自然也就会偏见倾向。家庭教育就显得如此重要。前面提到的“立法补救”,只是改善种族关系,改变偏见态度,戈登·奥尔波特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正式教育方法,接触与结识方案,集体再培训,大众媒体,训诫和个体治疗。

戈登·奥尔波特的《偏见的本质》,是一本极专业的书籍,是偏见研究领域的奠基著作。也是一本关于偏见成因、影响与解决方案的百科全书。如果你还认为一些偏见的产生应该是个人的观念和做法。偏见这种现象仿佛仅仅会发生在社会个别人的身上。就应该读一读《偏见的本质》。因为偏见现象的本质远远不是这样简单。

偏见,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遇事不想当然,不盲目从众;对于不了解的人和事情不妄自下结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0,914评论 6 49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9,935评论 2 38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531评论 0 34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309评论 1 28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381评论 5 38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30评论 1 28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882评论 3 40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43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09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48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566评论 1 33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53评论 4 32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29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1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45评论 1 26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248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40评论 2 34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