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他们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她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子思);亚圣孟轲(孟子)。
四科十哲:德行颜回、闵损等;言语宰予、端木赐;政事冉求、仲由;文学言偃、卜商。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守仁、王艮、王夫之、李贽、黄宗羲。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天下十豪
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思想家。出自《吕氏春秋》:"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老聃(核心思想:无为而治)
孔子(核心思想:仁)
墨翟(核心思想:兼爱)
关尹(核心思想:淡泊)
列子(核心思想:空灵)
陈骈(核心思想:立公)
杨朱(核心思想:贵己)
孙膑(核心思想:战争应顺应民性,合乎“道”)
王廖(核心思想:兵谋贵先|战略先发制人)
倪良(核心思想:兵谋贵后|战术后发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关尹。甘肃天水人,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官至周代大夫,周敬王23年天下将乱,辞去大夫官职,转任函谷关令,遇老子,得授《道德经》。葬于安徽涡阳县。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东周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田骈(pian),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人,与田齐宗室出于同姓。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本学黄老,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雄于辩才。代表作品有《田子》。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一说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知名弟子有孟孙阳、心都子,学说继承者,有告子、子华子、詹何、它嚣、魏牟等人。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贵生"、"全生"的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
《列子》是先秦时代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经考古证明,本篇内容为杨朱学说,属于它嚣、魏牟等杨朱一脉,代表杨朱的哲学。其中对于一毛不拔的记载证明了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杨朱的断章取义。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王廖(?-?),汉族,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由于历代书厄历史上关于王廖的记载现在已不多见,《过秦论》此段意在说明六国与秦国的比较,列举的全是六国名臣良将,可见,王廖当是六国中某国的将军 。
倪良,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焦氏易林-益之临》:"带佗、倪良,明知权兵,将帅合战,敌不可当,赵魏以强。"倪良是西汉御史大夫倪宽的始祖(?~前103)。倪宽,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次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因"带经而锄"的故事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