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画者基本情况:
33岁的中年少女,工作在外地,每年与父母相见时间不多,在父母面前依然是被照顾的小孩。
画前当天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当天与父母打了两小时的视频电话,因为十一要办婚礼,聊了下行程安排,其实很简单的事,但对他们来说网上订票很难,录信息需要他们发验证信息,教来教去都花了至少半小时。总之就一边帮他们订票一边聊天斗嘴。
画前的心情:
虽然刚通了两小时话,但想要用动物去表现家庭还是脑海中一片空白的感觉。想了想,我的id是兔子,所以理所当然把自己带入一只兔子。而我的妈妈是金牛座,有时像一只不知变通又爱钻牛角尖的牛,有时又是一只乐观开心享受生活的牛,所以就用牛牛代表她。决定画的也是假期中最经常出现的场景。
绘画的过程:
一边画一边会回想家里生活的时光,虽然离开很久,家里的各种摆设,花盆,窗帘,沙发的花纹都历历在目,画着画着就好像回到了那种什么都不需要操心的轻松状态中。
画后的心情:
感觉挺平静温馨的。
画面的故事:
这幅作业画的是我和妈妈,我是一只兔子,妈妈是一只牛。
我在深圳工作,老家在安徽,一般只有过年或者十一这种假期才会回家,每年与父母一起的日子加起来可能都不到半个月。虽然我年纪一把,但在家时还是像一个完全被照顾的小孩儿。
画面里我躺在沙发上看书,妈妈在准备午饭,她正把饭菜摆在桌子上,转头叫我去吃饭。
这是只有长假期才会有的场景,有时她会对我唠叨一些家长里短,老家的许多远方亲戚我也分不清谁是谁,就默默听她说就好,点点头嗯嗯啊啊地回应。整体氛围比较放松,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我完全享受这种安宁闲淡的休假状态。
结合本节要点的绘画解析:
动物类型:我与母亲不是相同的动物,一只是兔子,一只是牛,相似性都是草食系,性情比较温和稳定。小时候我与母亲的相处其实并不是非常融洽的,她很强势,我一直在反抗,但长大之后发现代沟的差距是客观存在, 更想要去看到的是理解与共性。
距离关系:画面中我们的距离看起来比较远,我在沙发上,她在餐桌前,没有什么肢体的接触。不过我在沙发边的墙上画了一幅全家福,把画面中没有出场的爸爸也画上了,在这张画中画里我们一家人非常亲密。
虽然我们心里距离没有那么接近,但在情感层面上却是彼此非常信任的,即便他们会用一些我不喜欢的方式做事,但我能理解他们的用意。我觉得太亲密有时可能会造成自我意识的淹没因而互相伤害,距离反而能保护这种感情。
故事情节:故事特别家常,我在悠闲地看书,她在做饭,就是贯穿了从小到大许多许多的平凡日常。各自做各自的事,有点距离,也有温馨。
本节听课的感悟:
人们常说女儿是家长的小棉袄,那我很惭愧,我大概是一个小冰棍儿。可能跟小时候家庭比较严格的管教有关系,他们对我的高期望远超出我的实际能力,因此我会处在一种压抑,否定,又叛逆的状态里。自从上大学之后好像释放了一样,几乎不会主动去联系父母,向他们诉说自己的事情。 正如画面中所表现的那样,即使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但我们的心理距离还是比较远的。
得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我们思想观念有着不能填补的沟壑,但还是依然能够在一个空间里融洽相处。成年之后我也学了许多课程,达成了与内心父母的和解。这种和解是我知晓我们的差距,接纳他们不可能理解,接纳我自己的反叛,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能够和谐包容,互相支撑的相处方式。
本节课程对自己的启发:
我很庆幸在有孩子之前就学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理论层面上知道该如何倾听与共情。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技术,哪怕小的时候面对他们我有很多挫败感无力感,但现在我已经长成一个有力量的成人了,我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改善整个家庭的相处状态。
在五六年前,我与妈妈的矛盾还不可开交。后来我想到了一些办法,我送给他们一只小狗分散了对我的控制与关注,并鼓励妈妈去上老年大学。之后我们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她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生活,去跳舞唱歌学习手机摄影,我们也有了一些趣事话题可以聊。
我听到很多人在抱怨父母关系,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时他们总会先否定说我爸妈不一样,他们不可能改。其实这是放弃了行动的可能,我们并不能等着别人醒悟去改变然后关系变好,而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了,我们得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先去变通,关系很可能也会随之改变。
接下来的一小步(越具体越好):
1.践行非暴力沟通,求同存异,鼓励他们接触新事物,也理解他们的旧观念。
2.多主动的去联系他们,以前都是他们联系我,我想尽量做到至少每周主动联系他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