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难得,在于他一辈子只有一个信仰,并一以贯之。他不像宋朝及之后的一些道学家,满嘴道德文章,私下里却阴暗肮脏;也不像陶渊明之类的隐士,少年时热血沸腾,忠君爱国,后来被黑暗的现实一刺激,转而出世,独善其身;还不像一些前半辈子吃喝玩乐无恶不作,后来忽然经世致用的回头浪子。《诗经》里也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谚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历史上像杜甫一样,做一辈子的圣人的,我能想到的,只有孔子。
一味地忠君和狭隘地爱国,这样的人历史上并不少见。杜甫的难得,还在于他的思想里,第一个台阶是个人的喜怒情感,第二个台阶是忠君爱国,第三个台阶是对民生的关注和同情。这样一来,杜甫的诗歌,情感自然厚重,也散发出难得的人性的光辉。杜甫,也脱离了封建文人的桎梏,站在了一个前不见古人的高度。
杜甫的诗歌里,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要远远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表现为杜甫不管在人生的什么阶段,个人是穷还是达,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一如既往地关注。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前途,但是终点不是个人显耀,也不是光宗耀祖,而是为自己对君王和国家做事找个合理身份。毕竟,在其位,谋其事。名正才能言顺。因为终点明确,所以才能不管在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时候,还是旅居长安的盛年时候,还是客居剑南的晚年时期,还是流浪西南的垂暮时期,都心系国家命运;才能不管是在看孤苦贫病的人生低谷,还是在位居左拾遗的时候,都能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一切以国家为重。也因此我们读他的诗会发现,几乎是“有句皆忧国”“每饭不忘君”。难得有一次“漫卷诗书喜悦狂”,也是因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这样,杜甫把自己的喜怒几乎完全和国家的安定与动荡联系在一起了。
杜甫还关注民生,心系苍生。他对苍生,不是居高临下、置身事外的慈善,而是感同身受的悲悯。出身没落士族家庭的杜甫,为了生计和理想也曾百般隐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然而随即他就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慨叹;前一刻“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感叹“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转而能由己及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己茅屋,尚且被秋风卷走三重茅,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才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准确地体现了杜甫思想里“忠君”和“怜民”的特点。而众所周知的三吏三别,更是诗人在面对君王和国家与百姓的命运冲突时的选择。我爱君王,爱国家,更爱的,是国家的百姓。这样的思想,使得杜甫的诗歌千百年来,有无数无数的簇拥者。
杜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自伤身世的感伤之作,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之调,更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民之情。因而才是我们心中有血有肉的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