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一本书。
今天我分享的书:《自我的本质》。
作者布鲁斯·胡德,布里斯托大学实验心理学系认知发展中心的主任,关注人的自我形成、认知发展、社会互动等话题,曾荣获阿尔弗雷德.斯隆神经科学研究奖、国际婴幼儿研究者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布鲁斯·胡德提出:自我是一种大脑的幻象,本质上是由周围人塑造的,它始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也可以这样说:“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自我的本质》结合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从儿童成长、他人的影响、群体的力量、环境的塑造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不同情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它帮助我们去理解以下问题:
在公司和家里,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人们怎样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看法?
哪些因素能够在不经意间影响决策?
如何科学地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
怎么克服群体带来的压力?
自我被过度损耗后,如何恢复控制力?
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身份角色?
书中提醒我们,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他人被操控,却很少注意自己其实也同样在被其他人影响以及被我们的环境操控。
通过展现大脑为了适应环境发展出来的巧妙机制和独特规律,本书帮我们解锁了社会的影响力密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快速了解自己,并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互动和生活。
我是谁?
也想过,不算真正深入去想。
抛开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身份、职位或所谓的身份地位什么的,我是谁?
从大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考虑,就是一颗小小的粒子,但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人的关系上。
那自己到底是谁,不知道。
有时候自信、自负、自恋、自卑,或什么也不想,照常过日子。
但有时候会不经意间蹦出的想法,可能会吓到自己,即使不去做或不会去做,但怎么突然就这样的想法呢?
我对于自己,究竟了解多少?
而最近明星爆出的瓜频频,不仅仅是自我破坏心理作怪,更多的影响可能会回溯到小时候的经历和影响。
而这点,在交易中、日常习惯的培养和坚持中,都会反复出现。
对自我的研究和思考,也还在继续。
父母、家庭的影响,自己对于孩子的影响,有时也在想:自己如何规避或跳出这种影响,重建真正的自我?或减少对孩子的影响?
周围人的影响,同样不可避免,又该如何?
想,慢慢想,多琢磨琢磨。
即使未必透彻,日有所进也好。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启发,每天进步一点点。
参考书目:《自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