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有个家,这个家不是指外在的房子,而是指内心的家。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有了家,扎了根,才有力量地去面对人生的各种风雨、考验与境遇,才能喜悦、有品质地度过漫长的一生。
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都遗失了内心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家,在人生里过得支离破碎,痛苦无力,迷茫憔悴。我们为何失去了家园?我们又是如何在茫茫世间流浪挣扎的?我们如何重返家园、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力量、爱与支持呢?这是现在很多人面临的当务之急与人生困境。
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清晰、简捷、通俗易懂地为我们剖析了这一切,并带来了非常简捷实用的方法。读用之后,很受启发,受益良多。
本书告给我们,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成长过程中,这四种基本需求若不能得到满足,便会在心里形成阴影和潜意识伤痛。由此形成两部分心理:阴影部分和阳光部分。这两部分大多形成于小时候,所以本书把它们叫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给我们造成心理问题的是阴影小孩。本书着重讲述了阴影小孩的表现、内在机制与调整方法,最终使我们的阳光部分越来越多,两者融合,心理越来越健康。下面分享一下我感受比较深刻的部分。
人在世上活,一定会有一些基本需求。作者把它归为四种,分别是:关系需求、独立与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
人是群体性动物,生来就在群体中,没有群体的抚养照顾,是没法生存的,所以,关系需求是其一。但人又是独立的,最终一定要做自己,所以独立与控制需求是其二。人来世上一定是为了好感觉的,所以快乐需求是其三。人要靠价值认可才能得到一种力量,所以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是其四。
这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就像一座房子的四根柱子,是必须品。如果少了一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人生也还勉强过得下去;但若只有两点或一点,有的人甚至一点也没有的话,则会表现为病态心理,或异常艰辛、痛苦、无力的一生。所谓的心里的家,就是指的这四个基本需求被满足的感觉。
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这四个基本心理需求未必能全部或很好地得到满足。每个人的童年都不是完美的,很多人的童年都有创伤。童年的经历奠定了一个人成年后的大部分心理,形成了内心深刻的信念,在遇到相关事件与境遇时,带来了相应的情绪与感受。我们由此形成了对人生的整体感觉:快乐,或者灰暗。
所有负面情绪与感受都是阴影小孩的表现,这些情绪感受源于阴影小孩的信念。我们可以通过情绪、感受等检索出阴影小孩的核心信念,并对它予以调整。
成长的过程中,阴影小孩为了免受伤害,形成了很多保护策略,也就是防御机制,俗称坚硬的外壳。这些外壳小时候保护了我们,但长大后却成了人生的障碍。它让我们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也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要识破这些外壳,见到真实的自己,才有调整与改变的可能。
一方面,发现阴影小孩根深蒂固的信念,改写相应的记忆,释放相关的情绪,重建新的反应模式与系统,治愈阴影小孩,让它的面积越来越小,让它越来越转化向光明面。
另一方面,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阳光面),发现积极信念,找到自己的优点和资源,确定自己的价值,培养快乐的能力,培养成人自我的人格。
最终,我们可以把阴影小孩和阳光小孩都统一协调在成人自我的范畴里,成为一个统合、心理健康的人。
打破外壳、重新学习、成为自己、成为成人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不追求过分的完美、学会真实、学会处理冲突、重新构建人际关系、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与感受,可以用好心情说“不”,可以让别人失望,学会区分事实与解读,信任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允许自己成为自己。
从保护策略转化到价值策略。也就是从阴影小孩、从虚假自我走向阳光的、真实的、感到自身价值的自己。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价值。
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无比的耐心、爱心,需要勇敢,要感恩那些让我们痛苦、却又看见自己的“灰天使”,要花时间精力做很多工作来体验、释放与转化。
回到家,就是在心里感受到或重建起四种基本心理需求。这不容易,但一定要努力去做。科学讲:三点决定一个平面,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基本健康的心理,最少得有三个点的支撑,否则就会失衡。
回到家,就是回到自己的心里、内在,感受到价值、力量、信任、勇气、爱、连接、支撑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练习,可以对每个部分、每个环节做非常有针对性的训练。是一本非常好的自我治疗书。
最好的心理疗愈师是自己。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特别低落或迷茫看不清时,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师帮助。但自己有能力后,还是要有持久的耐心来进行自我疗愈。
而斯蒂芬妮·斯蒂尔这本《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就是一本极好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指导书籍。推荐有心灵成长需求的伙伴们阅读使用。
(感谢简书小荐荐读书社赠送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