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一位身患重症的孕妇正准备进行手 术,林巧稚却突然改变主意,果断决定:“让她出院吧。”
这位孕妇名叫董莉,30岁,当时已经怀孕3个月,由于是结婚6年来首次怀孕,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殷切盼望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然而,董莉怀孕后却常有出血的情况,到医院一检查,诊断为宫颈病变。
医生严肃地告诉她:你的情况十分严重,必须立即开刀摘除子 宫,否则有生命危险。
董莉急了,这样一来,腹中的孩子就保不住了,她也不能再做母亲了。
“不,医生,请你救救孩子,我不能没有孩子!”
那个年代,没有孩子是会严重影响家庭幸福的。可是,所有的医生都一致告诉他们,这个手术一定得做,还要尽快做。
带着沉痛的心情和无法接受的检查结果,夫妻俩找到协和医院的林巧稚大夫。
见到林巧稚,两人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滚滚落下,恳求道:“林大夫,求求您,看能不能生完孩子再开刀?”
林巧稚一生最看不得病人受苦,了解病情后,她轻轻握住董莉的手,柔声说:“别急,你先住进来,重新检查一遍,我一定想办法保住你和孩子。”
林巧稚的手似乎有一种魔力,经她这一握,董莉的心顿时平静了不少。
然而,经过再次的检查,结果还是一样,必须开刀。
董莉整天以泪洗面、丈夫则在一旁唉声叹气,病房里充斥着哀伤和绝望。
面对这样的结果,林巧稚的心都要碎了,但隐隐之中,又觉得哪里不对劲:这是以前是没有遇到过的病例,科学依据似乎还不够充分。
于是,在大家都在为手术做准备时,林巧稚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到病理科反复核对的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深夜,林巧稚惊喜地发现,董莉的临床症状有可能是妊娠中的一个反应。
林巧稚的心底升起一线希望,于是马上将这一情况向院里汇报,并果断提出:让她出院!
所有的医生都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但林巧稚却说:“医生看的是人,而不只是病。如果牺牲了病人的幸福而去治病,那是修理机器,不是治人。”因而,她坚持自己的决定,先看看。
在征求董莉夫妇的意见后,林巧稚对董莉说:“我每周给你查一次,密切监测,你要做的就是放宽心。”
在接下来的六个多月里,林巧稚不仅对董莉进行缜密的观察和必要的防治措施,还常邀请一些专家来会诊。
说也奇怪,病灶居然没有明显变化,董莉顺利迎来了预产期。这时,林巧稚爽朗地说:“现在可以把孩子拿出来了!”
在她的親自主刀下,董莉剖腹产出一个重6斤的健康宝宝。董莉的丈夫高兴地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竟然扑通一声给林巧稚跪下,连连磕头。
林巧稚赶紧把他扶起来,调侃说:“好啊,这世上,我又多了一个孩子!”
经产后观察,董莉的宫颈病变也消失了,这完全证实了林巧稚当初的预判。
原来,这是一种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形成的类似息肉样的蜕膜样改变,是一种不常见的妊娠反应。
是林巧稚大夫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崇高的医德,把一个小生命从死神手里生生夺回来,也保住了一个家庭可能失去的幸福和快乐。
其实,早在30年代,林巧稚就展现出一位优秀大夫的潜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是助理医师的林巧稚正在值夜班。
这时,一名气喘吁吁的男子背着爱人前来就诊,林巧稚一看,女子身下血糊糊一片,经检查是大出血,她赶紧打电话给上级医生,却听到电话里传来冷冷的声音:“这个时候怎么会诊,天亮了再说吧。”
林巧稚急着恳求道:“病人情况危急,恐怕等不到天亮啊!”
“那我有什么办法!"嘟...嘟...对方居然挂断了电话。
那时,协和医院外国医生居多,挂断电话的医生就是一名洋大夫,而作为中国医生,林巧稚怎能看着自己的同胞失去生命。
于是,她果断跟手 术室联系,做了有生以来,第一台自己主刀的手 术,成功地挽救了这位大出血女子的性命。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位把病人当亲人看的大夫,她为病人焦虑,为病人操劳,与病人一起经历痛苦的折磨,同她们一道享受幸福的欢欣。
病人顾虑重重,林巧稚就送上温暖的安慰;产妇在待产室里因疼痛而折腾,林巧稚就为她们听胎心、擦汗水,掖被角…
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启齿间,都表达出她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呈现出的是将理智与情感、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结合起来的完美典范。
难怪,她手里接生的孩子,纷纷起名: 念林、爱林、敬林、仰林…
今值3.8之际,写此小文,向林巧稚大夫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