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本期分享

      成都的浣花溪和草堂以及亲朋故旧和淳朴的成都父老以最大的温情和善意给了在离乱中漂泊的杜甫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杜甫也在这里创作了以《春夜喜雨》为代表的以有情之心去关爱身边的自然生命的大量诗作,使成都这座城市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圣地。不过,杜甫的草堂生活并不都是安宁诗意的,自然和人世的风雨也不断地光顾他那简陋的茅屋。本期给大家分享杜甫“草堂诗作”中的另一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诵和诵的音频

七言歌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注: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不要求平仄格律,故本诗就不提供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了。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结合我暑假的成都之行为大家介绍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以及周边的浣花溪公园,并在这诗意的美景中体会了以《春夜喜雨》为代表的杜甫“草堂诗作”中以有情之心去关爱身边的自然生命的仁者之心。我们了解到,杜甫如田园交响乐般的“草堂诗作”既源自于杜甫那颗细腻敏感的天才诗心和他千锤百炼执著打磨而成就的无与伦比的诗艺,也是他在成都浣花溪畔这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所成就的。那么成都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为什么经过多年颠沛流离的杜甫会选择来到这里?而这里又为什么可以给在离乱中漂泊的杜甫这样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呢?在本期的分享中我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成都这座城市。

        我们都知道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百度百科词条还告诉我们成都是“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战区机关驻地,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一系列的名头都在告诉我们成都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而这一重要地位的形成,是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地理学家告诉我们,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是在数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如火如荼的造山运动中,横断山脉、大巴山脉、巫山和大娄山持续隆升,它们分别从西、北、东、南四面合围,于是其中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即四川盆地。其中盆地西侧的横断山脉尤其高峻,山地中发育出了巨大的冰川,冰川消融和降水形成的河流裹挟着砾石泥沙冲出峡谷,不断在山前的盆地内沉积,成都平原就此诞生。由于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加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所以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很早就有了发达的农业,还远离龙门地震带极少有地震灾害,所以说成都平原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成都平原坐镇四川盆地西北遥控全省

        正所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岷江上游的古蜀人率先发现了成都的价值。他们顺江而下,翻越重重山岭进入成都平原。条件优越的成都奠定了古蜀王的霸业,所以在约3000年前,一座规模庞大的都城就出现在成都市区的西北部,这就是“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沙遗址。这一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长江上游古代文明遗址就是古蜀王国的都邑,古蜀王坐镇其中、统辖四方。

        但成都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则还要感谢那个非常有心机和野心的秦惠文王。正是因为他在2300年前对蜀国的吞并,蜀地才迎来了改变这片平原命运的知天文、识地理的蜀郡太守李冰。李冰为了完成让成都成为治理蜀地的中心和统一中国的大后方这一宏大使命,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蜀人移山凿河,将时常泛滥的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行洪,修建了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成都平原从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从此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不知饥馑的乐土,原本属于关中平原的“天府”美誉也很快被成都平原取而代之。这个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的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并仍在使用的年代最久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绝对是当时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凝聚着李冰父子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当我登上秦堰楼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无比壮观的全景时,我不仅体会到了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壮阔境界,更是由衷地感叹李冰移山凿河的天才构想和宏大气魄,以及他真正福泽万世的历史功绩。难怪成都人如此感念李冰之功,将其奉为四川保护神,李冰次子也被演绎为著名的二郎神,形成流行于四川的“川主信仰”,鼎盛时期相关庙宇多达500余座。位于都江堰景区的二王庙更是从古至今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二王庙的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就非常朴实而真切地表达了蜀人对李冰夫子的感戴。

都江堰水利工程

        不只是蜀地的民众身受都江堰的福泽,后世的蜀地历史也都受益于这一工程造就的沃野千里。与项羽争天下的汉王刘邦与立志统一六国的秦国一样将成都视作大后方之一。他安排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而萧何也因“收租”得力,被刘邦定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刘备能够建立蜀国并与魏、吴三足鼎立,靠的也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以成都为中心经营蜀地。

        然而三国之争的关键并非智谋多寡,而是中原、吴越、巴蜀三大核心区的经济实力角逐。蜀汉虽有成都平原农业之利,终究疆域狭小、国力薄弱,于是诸葛丞相把自西汉时即成为上等贡品的“蜀锦”作为了新的财赋来源:“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恢复了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一职,并在成都城西修筑官府作坊,名为“锦官城”,成都因此涌现了大量冠以“锦”字的地名:织锦作坊所在地被称为锦里,织锦工人濯锦之江被称为锦江……“锦城”或“锦官城”这个美丽的别称也从此闻名遐迩。

        成都还有一个别称叫“蓉城”,这也是成都的简称“蓉”的由来。这个名字则来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孟昶是个文人皇帝,很喜欢花,他让人在成都的宫苑城墙上遍植木芙蓉,花开时节,满城锦绣。于是人们就把成都称为芙蓉城,后来简称蓉城。

        至于“成都”这个名字,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最终的都邑。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名字是来自上古这里的“成国”都城。

        历史上成就成都的不仅有王侯将相的建功立业,更有文人雅士的反复咏叹。先秦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文化上仍较中原落后许多,蜀人自己便说“蜀本无学士”。但自从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文翁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去京师从博士学习并在成都修建学宫兴办教育以后,四川文风大盛,人才辈出。到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达到鼎盛,政局安定,更是“自古诗人例到蜀”,文人雅士以游历成都为风尚。除了我们的“诗圣”杜甫寄寓浣花溪畔的草堂以外,唐朝著名的女诗人薛涛也在成都留下了不少文化印记:她取浣花溪水亲自动手制作的“薛涛笺”、成都人为纪念她在锦江边修建的望江楼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

        随着文人雅士的增多,成都逐渐变为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极为浓郁的城市。杜甫的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和李商隐的“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都描绘了成都官员士人们享用着美酒美食、歌舞宴乐的情形。

        户外的游乐则是全民出动,官民齐参与:“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士女栉比,扶老携幼,阗道嬉游”。这些都为后世安逸休闲的成都文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成都,加上清军入川川人极力抵抗的多年战乱,使得四川十室九空、人口大减。直到康熙年间,清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才逐渐恢复生气。新移民大规模进入成都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抗日战争期间,来自湖广及其他省份的移民们带着各自原籍的生活习惯、方言,五方杂处、互相通婚,最终在成都这个熔炉中形成了全新的成都人,也形成了与历史上由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主导的成都文化颇为不同的更具烟火气的市井文化,并繁荣至今。我们现在一说到成都和四川马上就会想到的令人垂涎三尺的川菜、以变脸、吐火著称的川剧、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悠闲安逸适合“摆龙门阵”的四川茶馆,还有川人的全民运动——打麻将,都是这种市井文化的产物。

        我这次暑假的成都之行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成都集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市井气息于一体的魅力。那里不仅有武侯祠、金沙遗址、都江堰等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景点,也有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这样诗词文化气氛浓郁的园林,还有网红打卡地宽窄巷子、锦里和春熙路太古里,让我感受到了市井生活的热闹与乐趣。

        诗圣杜甫大半生困顿穷愁、流离失所,他当然不是为了旅游来的成都,而是“逃难”来的。那么,经历了从华州赴秦州又由秦州至同谷艰难寻找栖居之地苦况的杜甫后来为什么选择了成都来避难呢?从“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成都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成都是相对比较安定富庶的城市,因而是很多中原人士避乱的选择。对于之前四年辗转流徙于西北苦寒之地不但要忍饥挨饿还要忍寒受冻的杜甫来说,“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成都丰富的物产和比较温暖的气候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在西川有不少亲朋故旧,所以成都自然成了杜甫的理性选择。从我上期给大家分享的杜甫“草堂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成都的浣花溪和草堂和他的亲朋故旧以及淳朴的成都父老以最大的温情和善意给了在离乱中漂泊的杜甫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也因此成都这座城市收获了诗圣杜甫留给它的丰厚文化遗产。

        在这样富饶的成都,杜甫想必生活的很美好吧。我在走进杜甫草堂的时候,感觉它就是一座豪华的大庄园,我上一期也为大家详细分享了杜甫草堂,亭台楼阁是那样的精致,树木花草是那样的繁茂,整个环境又是那样的幽美。而且我上一期为大家分享的草堂诗中描绘的草堂环境多么优美诗意,草堂生活多么幽静安适:“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等,让人读了不禁心向往之,我就特别想象他一样住在那里。

        但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是否就只有我上一期给大家分享的“享受田园之乐”这一面呢?我想一提起我这期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就会知道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当年杜甫建造的那座草堂和我们现在在景区里看到的草堂只能说确实有很大程度的形似,但当年杜甫栖身的那座草堂是靠亲友资助才建起来的,是相当简陋的,不可能像现在景区里的草堂那样坚固,且有着优雅精致的园林。而且杜甫在草堂生活期间除了入严武幕府的半年之外,自己并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全要靠亲友的接济生活,所以当“厚禄故人书断绝”时,杜甫就只能看着“恒饥稚子色凄凉”而徒唤奈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就是诗人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甫浣花溪畔的茅屋是在760年暮春时节建成的,不料在761年八月,一场大风吹破了他的茅屋,随后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先来把字词句梳理一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高”即秋高气爽,陆游诗“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也是类似用法;“怒号”就是大声吼叫;“三重茅”即几层茅草,“三”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这两句就是说:八月里秋天的天空高阔辽远,但突然间,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罥”意思是悬挂、缠绕,“挂罥”就是挂住、缠绕;“长”一般念做“cháng”,解释为高,但是陈孝达先生就认为这个“长”应该读“zhǎng”,因为这两句本身成工对,“长”应该与“沉”相对,都是动词,各作自己句子的谓语。而且从表达需要上讲, 这两句着重描写“卷茅”的结果 ,突出风力之大之猛烈, 烘托出诗人想收回飞洒的茅草以便重新盖在茅屋上,但飞到树梢上的茅草则象长在了上面一样,没有办法取下来。另外,“高者”和“林梢”都已经表达出树高和“茅飞”之高,已没有必要再用一个“长”字去表示“林梢”的高。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塘”,一作“课堂”的“堂”,指的很可能就是草堂附近的百花潭,“坳”是水边低地。“塘坳”就是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这三句就是说:茅草被狂风裹挟着飞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能”意思是忍心如此,“对面”就是当面,“为”意思是做。这两句就是说: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入竹去”指进入竹林。“呼不得”就是喊不出来。这两句就是说:他们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唇角舌燥,在狂风中喊也喊不动,只能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俄顷”就是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漠漠”是昏暗迷蒙之貌。这两句就是说: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空变得阴沉迷蒙渐渐昏暗黑了下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衾”指布质的被子;“恶卧”指睡相不好;“踏”是蹬,“裂”是使动用法,即使被子破裂。这两句就是说:布被盖了多年已经板结变硬,冷得如铁一般,孩子睡觉不老实,把被子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通行的解释是屋破漏水,不过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仔细考察诗文字句,如果把“屋漏”解释成“房子的西北角”,恰好和“床头”对举成文,符合古诗文的行文特点。另外,用屋子里的两个不同的位置泛指整个屋子来说明屋子全都湿了,也正符合后面的“无干处”。“雨脚”就是雨点。“雨脚如麻”是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这两句就是说:房顶的茅草被风吹走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水密密麻麻地不停落在屋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丧乱”指安史之乱;“沾湿”就是潮湿不干;“彻”意思是彻晓,“何由彻”就是如何才能挨到天亮。这两句就是说: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就很少能睡好觉,这秋雨缠绵屋漏床湿的长夜怎么才能挨到天亮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意思是如何能得到,这是杜甫诗中常用的一个词,表达诗人强烈的愿望;“广厦”就是宽敞的大屋;“庇”指的是遮盖,掩护,“大庇”意思是全部遮盖、庇护起来; “寒士”指贫寒的士人们;“俱”就是都;“欢颜”就是喜笑颜开。这三句就是说: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能够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又能够在风雨中得像山一样坚固安稳?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是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突兀”一般解释成高耸的样子,这里用引申义,表示突然、一下子;“见”通“现”,即出现;“庐”就是茅屋;“足”意思是值得。这两句就是说:唉!什么时候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梳理完字句我们就能知道,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诗人的茅屋被秋天的狂风吹破以致全家彻夜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结尾则突出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诗人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这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呼啸而来的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好像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了屋顶上的层层茅草,这怎能不使诗人焦急万分呢?“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洒”在“江郊”。那飞到高处的挂在树梢上,可就像长在树梢上一般不再落下;飞得低的则不是飘到池塘里就是陷到泥潭洼地里,也很难再收回了。这五句中一连用了“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五个动词,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牵扯着诗人焦虑的心弦。这里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直接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着这几句诗,我们分明可以看见衣衫单薄而破旧、干瘦而衰迈的诗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飘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诗的第二节也是五句,写诗人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茅草无法收回。不过还有落在平地上的本来是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这五个字要仔细体味: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身强力壮正当壮年,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可现在已经“老无力”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南村群童”们“忍能对面为盗贼”。想要喊他们不要欺负我年老体弱,可心中焦虑,唇焦口燥,再加上狂风怒吼,喊也喊不应,所以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这里其实侧面写出了诗人和“南村群童”生活的贫困。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又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怒号,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有被吹破的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查看。可真看到风吹屋破,而茅草飘飞无法收回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焦虑忧愤地走回家中倚杖叹息。“倚杖”又与“老无力”相照应,而“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却只有自己叹息,并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事的艰难、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而因为杜甫一生秉承的仁者之心,当他自己的茅屋被狂风吹破而无处安身也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时,他就想到了和他类似处境的无数贫寒之人。

        第三节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在这“黑云压城”的情势之下,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昏黑的天空洒向地面也就在预料之中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两句拈出典型事物、典型情境特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困穷的生活,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我是在妈妈给我详细解释后才明白棉花做的被子用久了就会结块变硬,也就不保暖了,所以真的会“冷似铁”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且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农历八月其实天气并不怎么“冷”,但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而接下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是从眼前自己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困苦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遭遇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从个人的丧乱困穷扩展到和他一样的贫寒读书人和广大更悲惨困穷的底层百姓;一收则是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奉儒守官”的忧国,“推己及人”的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都使得诗人彻夜难以入睡。“何由彻”又和前面的“未断绝”相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所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最后一节。

        最后一节是结尾的五句,写诗人期盼广厦,将个人的苦难升华至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者境界,甚至更高一层的圣哲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语气急切深挚,意脉一气贯通。而“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则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热切的期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热切的期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所以用“呜呼!”引出的感情极致强烈的感叹句做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自己面临屋破漏雨、长夜沾湿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凄惨处境,可以说自顾不暇,然而老病穷愁的诗人心里想到的却是和他一样的广大“寒士”,热切地期望眼前能突然出现千万家高大宽敞的华屋,庇护天下每一个不得温饱的贫寒之人,哪怕是自己被冻死也心满意足。其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真切地理解了杜甫为何被后世尊为“诗圣”。

        明代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说:“子美七言古诗气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观。力厚,澄之使清;气大,束之使峻:斯尽善矣。”这首诗铺叙自然,抒情感人。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叙述自身遭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节则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它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作者以一颗仁者之心从现实的感受和生活的体验中自然产生的。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在伟大的艺术家的身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这首诗前三节准确地、不加修饰地选取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使读者眼前展现出风狂茅飞、雨骤屋漏、惨苦困顿的逃难者的生活画面,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正是极其写实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最后一节诗人则把自己希望有的东西,用幻想、夸张的形式加以表现,直抒胸臆地道出了自己的美好理想,喊出了千千万万惨受战乱之害的“寒士”的心底呼声,这则正是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诗中运用的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如“群童”的“公然抱茅”与杜甫的“唇焦口燥”、“归来倚杖”对比,一小一老,一稚一衰,把同是战乱的受害者的不同形态写得栩栩如生,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而“破茅屋”与“广厦”的对比,更为鲜明、深刻和强烈,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形象对比,也是战乱中的寒士和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盼望与呼声。最后“大庇天下寒士”的急切心情与“吾庐独破”甘愿受冻而死的志向的鲜明对比更是强烈激荡着读者的心田,让读者被诗人那饱含仁爱的赤子之心深深打动。

        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正是因为杜甫诗里描写的个人痛苦深深地伸进了大唐王朝安史之乱中的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而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的期望正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期盼,也是千百年来如杜甫一样的儒家仁者共同的崇高理想。

        在准备这期分享时我很惊奇的发现,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竟然曾经在现当代诗评家笔下引发激烈的论争。以杜甫在诗里给“南村群童”们所加的“盗贼”罪名为例,当代杜甫研究巨著《杜甫评传》的作者陈贻焮先生在1962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约为这首诗写的赏析文章中认为,诗人笔下的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不无可爱之处。如果以为诗人是在极其认真的谴责他们, 那就不能算是正确地理解了杜甫这几句诗。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教授也认为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而一代文史全才郭沫若写于1969年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却惊世骇俗地对杜甫此诗大加鞭挞,他认为杜甫的茅屋“屋顶有三重,这是表明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地说来, 一重约有四、五寸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并由此认为杜甫过着地主阶级的优裕生活。又认为诗人骂孩子为“盗贼”以及最后希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只是要庇护“寒士”,可见只是为读书人打算,而这些都表明了杜甫的地主阶级立场。这样的观点我听起来真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妈妈告诉我这实际上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文革”的大背景造成的,所以在“文革”结束以后, 学者们对郭先生的观点给予了全面的批判。但郭沫若发表于1947年的《我的童年》中明确写到“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可能作为一个大才子,虽然其为人颇受非议,但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好恶吧。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参考反馈题目

1.你去过成都吗?对成都有哪些了解?你听说过“5.12”汶川大地震吗?知道汶川离成都有多远吗?

2.你知道成都平原是怎么形成的吗?听说过都江堰吗?成都平原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

3.你喜欢吃川菜吗?知道川菜有哪些名菜又有什么特点吗?

4.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了很多有名的诗,比如我上期分享里给大家讲到的《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村》等,这些诗都描写了浣花溪草堂附近的美景和他安定的生活,那你觉得杜甫在草堂的生活是不是过得很好呢?

5.你觉得杜甫的茅屋为什么会被秋风吹破?他们家的被子为什么会“冷似铁”?

6.你觉得那些“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是在欺负杜甫“老无力”吗?他们为什么要把杜甫的茅草抱走?他们是“盗贼”吗?杜甫骂他们是“盗贼”过分吗?

7.你觉得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为“诗圣”?

参考资料

陈贻焮《杜甫评传》

冯至《杜甫传》

莫砺锋《杜甫草堂史话》

陈贻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辩》

孙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探析》

汤江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异说集解》

成都,烟火人间3000年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杜甫草堂梅园的茅草屋,简陋而别致,摄影师@樊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46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68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213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66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5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25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16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8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2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93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7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18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38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60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