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一本书,只不过有的味同嚼蜡,有的却是哀婉悲切,沈复的一生,因为了有了芸娘,生生的将平凡而无奈的生活过成了美妙的诗篇。《浮生六记》虽不是什么伟大的著作,却在缠绵的文字之间,渲染出了沈复和芸娘之间的情深意切。
非卿不娶,可好
在沈复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金科玉律,然而,沈复初见芸娘,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当即,其母“即脱金约指缔姻”。
此时的沈复,家境尚可,生活在富庶的苏州,有奴有仆,衣食不缺,活脱脱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富二代,而芸娘,四岁丧父,家徒四壁,还要为他人做针线活来补贴家用,负担其弟的学费。这样的两人,可谓门不当户不对,但沈复的母亲是开明的,看中芸娘柔和的性子,支持了儿子这一见钟情的婚姻,让沈复和芸娘婚后能在父母的庇护下天天秀恩爱,撒狗粮。
新婚之后,沈复在书馆待了漫长的三个月,魂牵梦绕。
一朝归家,带着芸娘到沧浪亭旁“我取轩”中避暑,一对璧人形影不离,终日评花品月,谈古论史,饮酒作乐。仿佛尘世中的各种俗事都不及彼此深情的对望,只希望在你侬我侬之中悠悠走完余生岁月。
聪慧有趣,将日子过成诗
芸娘虽“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但“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可见,芸娘的姿容也是可圈可点的,然而,让沈复为之情迷的不止是容貌。虽芸娘自幼家贫,却无师自通,不仅学会识文断字,还做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富有才情的诗句,让沈复也不禁感叹其隽秀的才思。
然,芸娘的聪慧并不只体现在无师自通和笔墨之上,更多的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若说一双精巧的绣鞋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必修课,那么,“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便让堆砌的假山毫无斧凿之迹,让沈复神游于如同蓬莱仙岛般的假山之中。
彼时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芸娘为了能和沈复一起出游,改髻为辫,穿上沈复的衣裳带上沈复的冠,外披马褂,脚蹬蝴蝶鞋,俨然一副小公子模样,夫妻俩游遍水仙庙。
沈复家中遭变,经济也不再宽裕,芸娘用她的慧心和巧手,细心的过着每一天。她用各种藤本香草植物来编制“活花屏”,随意遮拦,迂回曲折,多一份生活的惬意。
她用小纱囊包好茶叶放到初放的荷花花心当中,隔夜取出,用天泉水烹茶,烹得一室馨香。
她用一双纤纤素手为沈复制得小帽领袜,让沈复在拮据的日子里也可出门访客。
这样一个在生活中充满了情趣的女子,谁又能不爱呢。
来世卿当做男,我为女子相从
两个人的感情要想天长地久,除了要彼此看对眼,还要有值得对方叹服的地方,而芸娘,无疑用自己的聪慧和魅力赢得了沈复的尊重。
芸娘拿出自己的珠花作为弟媳的催妆礼,婢女仆妇觉得甚是可惜,是啊,哪个女子不爱珠花。偏芸娘不在意,舍得起。反而对家中那些破书残卷极为珍惜,不但将家中的残卷残书悉数收集,分门别类的汇订为“继简残编”,还将破损的字画粘补起来。
分家后,沈复的经济入不敷出,但是好客的毛病丝毫不减,即便寄居于友人家中,也常有兴趣相同的朋友来品诗论画,芸娘总是想着法子,将一些物美价廉的瓜蔬鱼虾烹出不一样的美味,为大家置办酒席,甚至卖掉自己的发钗去沽酒。
虽不是刻意的投沈复之所好,但是却和沈复有着相同的志趣,且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君心,沈复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芸娘便能心领神会,将各等事情均为夫君办的妥妥帖帖。
得妻如此,沈复也不由的对其表白“来世卿当做男,我为女子相从”。
也许,感人的爱情都是遭人嫉妒的,生活的磨难虽然让这个女子过早的离世,但是也曾和一个爱自己的男人携手游乐,即便日子过得那样不堪,和女儿谈论沈复,仍是:幸汝父待我厚。
有人说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从此便是一辈子。对芸娘而言,十三岁那年,初遇沈复,自此,一辈子痴情缠绵,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