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忙得像狗的周二,下班后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说他要过去看房子。朋友想换个地方住,想从原来的高档的合租房换成一个单间。本以为看房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就随口答应。但在几次看房未果后突然心情变得郁闷起来,于是接下来整晚心情都很糟糕。
等等,这跟我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狗屁关系?
的确有关系,很多时候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上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当时只是心情很不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如果尝试着去分析造成这些不好事情发生背后的本质原因,却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收获不仅仅是能够简单地了解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找到一种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必然会导致很多事情的发生,可怕的是自己就像是那只泡在温水里的青蛙,被柴火烧着却浑然不知。
于是,当晚在回去的路上,我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弄清楚我自己为什么会闷闷不乐?
我们思考总是遵循这么一个过程:
事实-- >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而对于某些问题,我们很容易产生跳跃性思维,不经思考就立马得出结论,即所谓的“不假思索”。而我在面对上述问题时,我的假设是:“直观感觉看房应该很快,看完就走,而且按照自己租房的经验,房子应该不会很差。”而这个假设,完全是依照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并没有经过大脑的解读。结果是现实与自己的假设相距甚远,导致自己心里产生落差,进而滋生烦恼。
为什么我们会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行为呢?从生物学费角度来看,对一些事情如果不需进行大量的思考就能做出决策,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很轻松。所以当人们听歌看电影时,人们往往是心情愉悦的,因为音乐电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根本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考。同样,浏览电商网站的瀑布流、刷朋友圈为啥总是划不到底,也就能被轻易解释了。
然而,经常省略掉理性思考的过程对我们的成长却是极其不利的。李叫兽曾有篇热文《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却成不了专家?》说得就是因为缺少刻意练习而积累了无效的经验,而刻意练习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避免“自动完成”。因为当我们总是“自动完成”,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也很难分析我们思考过程的漏洞。而真正的高水平专家却总是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他们很担心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工作,像一些销售高手每次打电话前都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话术,结束后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该怎么提升等。
生活中很多不顺往往是跳跃性思维造成的:
早上出门打开车来了发现车还有公交还有15分钟到达,于是慢吞吞地出门买早餐,结果发现TMD方向搞反了而错过公交,就因为平时看的都是正确的方向,所以自以为这次应该没错;工作上总是忙的不可开交,效率低下,却总是没有去反思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于是总是恶性循环;总是去追热点文章、公众号,好像很努力地在学习,却因为缺乏思考,只是一味地被动接收,结果转头就忘……
那么,不假思索就轻易得出答案都有哪些表现呢?我个人总结了几点:
1)凭经验。依照个人经验行事,有时候会事半功倍,但是经验并不是时时都这么可靠,下次在依照经验做事时,先给自己提个醒。
2)凭直觉。第六感准不准靠不靠谱我不知道,但是直觉对我们知识的积累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3)模仿。如果把模仿等同于抄袭,想想上学时期为什么抄别人作业的学生成绩总是那么差就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当然不排除个例)。
4)顺从。老师讲的东西就照做,领导布置的任务就马上执行,结果受伤的总是自己。
如何避免这种跳跃性思维?
1)做笔记,如实地记录。事情结束后,自己当时的想法,情绪,环境等因素如实地记录下来。
2)对着结果反思。反思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思考过程进行再思考,找出自己思考的漏洞及不合理的地方,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思维。
一件事做久了,总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习惯,为了让习惯能对自己有利,正确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接手一些新事情时,必须逼问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有什么漏洞?有什么需要纠正及改正的?
总得来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很可能一直都在被动地接受着一些知识,很多只是纯粹地把它记住,并没有深入去思考其本质,导致自己的知识过于零散化碎片化,思维及能力久久不能提升。正确认识自己错误的跳跃性思维,沉下心来思考,相信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