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倾听者真不容易
很多专家都在不同场合强调过“倾听”的重要性,很多书籍里也大篇幅阐述过“倾听”的方法,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能听到人们在聊“倾听”的话题。
当人们不去思考“倾听”的时候,无所谓是不是倾听者,无所谓是否合格,听与说显得随意、随性又随心,这样的状态往往得不到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人们意识到了“倾听”在社交中的作用,并有意识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时,反而觉得“倾听”真难!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让说者觉得满意的听者,更是难上加难!
人们从出生开始,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学习“说”,学会了一个词语想学会一个句子,学习了一门语言想学会更多的语言。除去睡觉和吃东西的时候,人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说。
说话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跟呼吸一样,话说成了必不可少的存在。如果一群人待在一个房间里,大家都两手空空、无所事事,却又全都不说话,那简直跟进了鬼屋一样。
从小到大,人们都习惯了“诉说”,很少去思考“倾听”。这种只顾说不顾听的习惯,让人们忘记了“说”需要有人“听”,大家都不愿意当听者。
有没有遇到过几个老太太凑在一块儿,各自大声地说着自己的事情,声音此起彼伏,每个人都聊得很开心,每个人似乎都是主讲者,可事实上她们都是自说自语,都以为自己说的话别人在听。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讲自己想讲的话,对别人说的话完全当成了耳旁风,导致分手后,大伙儿都不记得别人说过什么。
人们大多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说的事,或者自己不懂的事情,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倾听,这次不拿老太太聚会做示范,拿一群美少女做示范。
几个美少女走在公园里,有人在看风景,赞叹着天气真好,有人在拿手机自拍,称赞自己今儿穿的衣服完全是“拍照神器”,还有人可能在边走边神游,想着能否在公园里和某个帅哥偶遇……
大家表面看起来都在叽叽喳喳聊得很开心,可全都是在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思维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风景的少女耳朵里似乎听到了拍照女生的话,拍照女生的耳朵里又似乎听到了神游女生嘴里的帅哥……
等聚会散了后,大家记忆里美好的片段,一般都是跟自己说过的话或想过的事情有关,很少能想起别人说过的话语。除非有人当面说她的妆没化好或者衣服拉链松开了。
真正会倾听的人,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一定是放下自己手中和心中的事儿,全情投入到“听”的过程中去,眼神会和讲述者很好的相会,会将对方的话语听进心里,并产生共鸣。
当讲述者提出问题的时候,好的倾听者就会适当地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讲述者进行“同频道”的交流。如果孩子在跟父母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时,父母没有认真倾听,当孩子问父母故事的主人公最后会怎么样时,父母的回答一定会让孩子失望。反之,如果在孩子讲述自己编的故事时,父母能全神贯注地看着孩子,跟着孩子的故事一起互动,并不时地给出惊叹或者伤感,当孩子的故事讲完后,孩子下次一定还会愿意再编故事给父母听。
好的倾听者,一定是能“换位思考”的人。但在生活中,人们很难时刻做到“换位思考”,很难真正站在说话者的立场上去倾听。
我今天的体验就验证了“道理都懂,操作起来却败给了习惯”。
读完了300多本书,从理论上我已经完全明白“倾听”比“诉说”更有利于各种人际关系的交流,也掌握了倾听的基本方法,可今天和同事在一起的时候,依然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和耳朵。
当她在讲述的时候,我面带微笑地倾听她讲,可我不知道她到底要讲什么。她也许只是单纯地想和我随意聊聊,她讲的内容却我不仅不感兴趣,还几度想插话。
最后我还是没忍住把谈话的主动权“夺”到了嘴里,整个谈话持续了四十分钟,她讲了什么了此刻完全没有印象,但我自己最后抢到了发言权后,我知道我一直在吐槽一个品行不端的人。
当我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的时候,适时地以“休息一下吧”,作为了谈话的结束语。可聊天结束后,我却有些懊恼!这样的聊天,先不谈它好与坏,我没能当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这就是不好的地方。
生活中的聊天不是处处都有主题,如果没有主题就不能好好倾听的话,那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要么不听,要么就做一个让说者舒心的倾听者。
看来,在倾听方面自己还得多多努力!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