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中间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血泪,用网红傅园慧的话说,就是“鬼知道这三个月我都经历了些什么”;从一到零,是把曾经的努力和收获都抛诸脑后的过程,用一位运动员教练的话说,就是“没有成功之前,一切从零开始;成功之后,还得一切从零开始”。
今年的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上,孙杨再次创造了中国400米自由泳的历史,拿下了该项目的世锦赛三连冠,完全碾压了亚军,也是之前一直无端污蔑他服用兴奋剂的澳大利亚选手霍顿。霍顿指责孙杨服用兴奋剂事件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酵,这不过是一种心理战术罢了。上一次,他确实成功了,不但拿下了奥运会的冠军,而且导致孙杨倍受非议,于是孙杨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期,如若不能再次拿到冠军,可能之前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会被否定,在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时,孙杨还能摆正自己的姿态,实属不易,胜利是最好的回击,实力是再次赢得尊重的唯一法宝。
昨天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新闻,说一位85岁的老人靠拾荒资助了贫困生十余年,而他的真实身份却是浙江医科大学教师。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并没有成为老人退休后的光环和资本,而是一切从零开始,放下自己的身份,去做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屑于做的事情。大爱无疆,德高者寿。
回归到高校,现在流行一句话:本科生一操场,硕士生一礼堂,博士生一走廊。再高的学位似乎都已经不是那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了,这是一个创造利益的社会,谁有本事,谁上,并不以荣耀论英雄。所以,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博士生就业率连年低于本科生,或是本科生回炉念专科。这大概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前不久遇到一位跑酷教练,他高中没念完就辍学了,但现在不仅有自己的跑酷教室,还开了一家公司,而他会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
回归到家庭,只有把昨天的拌嘴和打闹归零,才能享受今天新的生活,多少夫妻吵架时喜欢用“你以前是怎么样怎么样对我的”来作为论据,导致争吵越演越烈,最后演化为无休止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出家庭闹剧。爱他/她,就要把曾经格式化了,归零了,重新爱新的一天的他/她。好的婚姻若能不断归零,必将被人人称羡,也是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减负。
回归到职场,我有一个同事,他每年都能发4-6篇SCI(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学文献),要知道,这个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些大学教授的成果,但我几乎只要从他办公室门前走过,总能看到他一丝不苟研究的身影,偶尔提笔做做笔记,偶尔在键盘录入一些要点,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总能看到他耐心请教同事,从他质朴的外表下是很难看出这是一位有着巨大科研成就的大神的。你努力,还有人比你更努力;你拼命,还有人比你更拼命,这世间最让人有危机感的事莫过于如此。
回归到生活,请永远都不要从别人嘴里去认识另一个人,而应将那些记忆去归零。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别人嘴里会有多少个版本去形容另一个人,而你要依据什么去相信其中一个版本呢?
最近有一部电影《二十二》可以说比《战狼2》还火,它的火并不是说电影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而是它触碰到了人心最深处的地方。从20万人到8个人,中国的慰安妇们始终没有等到日本的道歉,而死亡,正试图将一切归零。真的可以归零吗?真的忍心归零吗?这条归零的路上流淌着的是什么?这种归零需要付出的又是什么?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件事人们永远都不可以忘记的话,如果有那么一件事可以不用归零的话,那么其中一定会有这么一段历史,事实上,任何一段历史都不可以被忘记,否则我们就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踏着受过灾难的人的生命和屈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昨天和孩子他爸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大部分人的职业都被机器人代替了该怎么办啊?我们之前做的事情就都归零了吗?孩子他爸说:“机械式的东西归零并不可惜,只要思想不归零就行了,有思想才会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就不会在乎归零,机器人再怎么神奇,难道还能把我们思考的功能都替代了?”
好在生活不需要假设,它就真实存在着,告诉我们:舍弃、归零、再出发,一切才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