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十字路口,我本可以选条看起来容易的路,但我没有。
13岁,本可以直接在家附近读初中,有一起长大的朋友,还可以享受走读的各种便利,但我没有。我去了目之所及的心目中最好的初中,然后开始了三年的住校生涯。三年里,突然间就长大了很多。不再那么没心没肺,初步看到了自己的使命。
16岁,文理分科。爸爸的建议是理科,我又没有选择大多数人的选择。来到了一个新的班级,文科班。又和最好的朋友分开。三年里,挫折不断,老师都说你状态不差,大家都说女生后劲不足,但我知道我自己没能让自己满意,我知道不是因为男女差别。而是因为失去自由和丧失自我,陷入了深度的怀疑。对自我的怀疑是可怕的和致命的。庆幸的是,三年里,知道了未来的路通往何方。
18岁,上演了生命里的败局和解脱。高考失利了。从小到大的考试能手却在这场最重要的考试里跌入谷底。讽刺的是,我似乎没有太多悲伤。老师劝我去复读,那种行尸走肉的生活我是不会重来了。我要去上大学,读中文专业,迎接美好的大学生活。老师劝我去学英语,英语好就业,我都拒绝了。回头想想,那时的自己真是果决。18岁,选择了外省的一所大学,来到了陌生的城市,最好的年华,我感觉特别解脱。
全新的开始,彻底的欢乐。
这一辈子都不会忘怀的记忆。
18岁到22岁,我的生命是畅通的,与外界是和解的。一切都变得有趣了。
研究生生涯,让我前所未有地慢下来,闲下来,与自己相处。
并且有了初恋。世界的颜色仿佛也明亮了。
在不断地向外行走的过程中,我终于画了一个圆,回归了自我。
后来,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日日100》。就这样结识了松浦弥太郎,看完了他的一系列书后,突然变成了一个生活的热爱者,想活得更加美好一点。
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面前摆着两条路,不妨选择看起来麻烦的那一条。
耳目一新,且深感震惊。
我一直这么本能地选择着,却从未想过应该这样。
后来,上了西方文学中的哲学这一门课,结识了尼采。尼采的书立刻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在茫茫书海中看到了清晰的一条路。过往许多困扰我的问题都得到了一个的解答。
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找不到衡量标准的年龄阶段,我开始有了可以说服自己的生命原则。
不再是善恶,不再是同情,不再是孝顺,不再是尊师重道,而是你能真切感受到的生命的上升或者沉沦。
过去那些看似残忍的拒绝,看似走的一些弯路,都是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爱我所爱。
爱是一场豪赌,我知道。
我希望自己赌对了,如果错了,我也认了。那就认赌服输吧。
认赌服输,多么漂亮的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