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历史
历史中对于民族唱法的定义。首先将其拆分来看,民族,即我们中国传统音乐,有我们自己的风格特点。追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间音乐。
曾有记载“候人兮倚”——即氏族音乐。我们都知道,从有人类时便有了音乐,从远古巫乐,到周时礼乐,雅乐,宴乐,再到宋元时期俗乐,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这些变化与社会历史更替变化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关于社会的对音乐发展的作用,在这里我暂且不说,因为今天的核心是“融合”
其次,关于唱法。唱法这个概念,在古时是没有的。自从中国打开过门后,才渐渐地有了这些说法。理应,也是西化了。说到这即,不得不提起前不久叔叔讲述给我的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简单历程。我们的音乐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关于传统音乐的内容,我已在前面说到。现在主要提一下国门打开后音乐的发展,被分为了5个部分。(1)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部分 (2)涌入的西方音乐 (3)艺术歌曲的出现 (4)改革开放后的流行音乐 (5)专业音乐院校的创作(如谭盾,张帅等)
以上这5个部分是目前音乐存在的大概形式,细化也许会更多。
2、关于融合及创新
古时先贤曾提出,中庸之道!意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今天,融合似乎是一种中庸之道,但却又不是简单的左右参半。在我看来,这种融合,更像是一种创新。
第一部分已经叙述了历史发展,它对于我此刻要讨论的话题有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音乐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变得丰富多彩,对旧的事物而言,也势必意味着要发展。怎么发展?那就是创新。怎么创新?那就是融合。通过中西,古今的融合,汲取优势,抛其劣势。
正如,我要探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一样,正是因为这种融合带来了新的音色,才会在声乐研究的道路中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里;正如,电子音乐的出现,把专业的理论与发展迅速的科技相结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自行车和手机的结合,便有了今天方便的共享单车。
3、关于实践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通过以上两点从理论的角度,接下来就要从实践的角度来说。
在中世纪,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发展已经格外成熟。而美声也由此进入辉煌,肆意的卖弄声音。由此,关于美声的理论也发展出来。
我作为一名声乐专业民族唱法的学生,通过暑假两个月在北京的学习,更加有一些切身的体会。首先,民族的风格,就像京剧,越剧这些传统的音乐,我们会听到又亮又尖细的声音。而美声,常常听到雄厚饱满的声音。
现在我学习的,是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而我老师教给我三个很重要的概念:
1、声音位置,高度。也就是要集中到一个点(这样发出的声音,高度,声音亮)
2、喉咙放松
3、气息,一定要吸开腰围,用气息唱歌。
后面的两条,似乎有些美声的意思,因为讲求一个气息的支撑。没错,正是如此。
如果将二者相结合,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发出的声音,既具美感,又不乏特色。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小思考。
从历史、融合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