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我一直有个习惯:一口气读完。
不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有难度的书,我总是想抓紧全部读完,有什么问题,都读完了再说。总是想着把所有的问题推到最后解决。
有时候会觉得路上遇到的问题,后面可能会有解答,如果定在某个地方不动,可能会一叶障目。
好像有什么在后面追着我似的,不读完,不让吃饭睡觉。
可实际上,等读完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不起来了已经。而且,读完了,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
很多时候,为了快点看完,中间有好多不懂的,也只是认识字,读了过去,不知所云,就那么过去了。
就是出现了一个很搞笑的结果,读了好多书。
只是看过而已。
我对此深恶痛绝,下决心改掉这毛病。
报过班,读过一些专门的书。
比如圈圈就提到,她读书的习惯,遇到某个打动她的点,会停下来,想三个生活中的例子。
成甲也有类似的论述。
还有成甲举过某个诺贝尔获奖者交给他妹妹的读书方法:一直往前读,直到读不懂为止,重新读。
我觉得蛮有道理。
嗯,有道理而已。
直到在读《认知觉醒》时,作者把读书和潜意识联系起来,才真正启动这些高手的经验。
潜意识,可以理解为《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一,对外界反应敏感,能帮助快速筛选真正的需求。作者举了一个丘吉尔的例子,一次他习惯性的要坐上车时,又突然不知为啥,想换个座位。结果突然一个炸弹在车附近爆炸。如果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大概率是死翘翘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直觉不总是对的,它有适用范围。比如《思考,快与慢》说的就是直觉出错的地方,而读书、反思时,善用直觉,可以帮你更快、更准确的挖掘出你的真正需求。
所谓直觉,其实是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积累下的经验,刻在了基因里,形成了一种自然反应;而思考,则是个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技能。为什么会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短短的人生,思考的可能只是自然系统的一小部分,结果自然也只能一叶障目。
有了潜意识的巨大吸引力,之前学到的每日反思,熔断法读书,很自觉的用了起来,毫不费劲,而且动力十足。
至于记录时间消费,我之前试过,但都半途而废,需要记录每个时间段的花费情况,整个过程太复杂太痛苦。而在《认知觉醒》中,作者提到,过好时间规划和记录,不仅仅是提高对时间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把规划记录下来,即使进度和预期不符,也会在完成一件事后,倾向于继续完成后面的事,而如果没有记录,则往往会,出现空窗期,不知所措,然后把时间浪费在消遣上。
而这段时间,我恰恰痛苦于忙完一件事后,没想好下面干什么,于是习惯性的上上网,什么的,一天就过去了。
作者的这一个思考角度,就很好的解决了我前进上的阻力。记录时间,做好计划,很自然的也用起来了。
然而这一切还未结束,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这本书提供的角度可以让我很轻松的行动,而之前的书没有,而且他们的影响力还要高过周岭。
物理学上有个摩擦力的说法,我今天借用一下。
一个人主动做一件事,多半是有个力在,可能是压力推动也可能是动力吸引。小到一日三餐,是饿了才吃,不饿也吃是因为知道不吃,接下来的时间可能会挨饿,吃饱了还是是有足够分量的美食吸引。大到人类从事各种事,要么是为了生存,要么是要改变世界。
力是相互的,有压力和动力,自然还有个摩擦力存在。可能是想要保持现状,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恐惧或者模糊,不得不囿于现状。
在真空中前行,估计不好过吧。我以前常常做梦,梦到自己被一群人追,本来我跑得飞快,可跑着跑着,身体忽然变轻了,在地上踩一脚往前冲的力越来越小,到后来跟一个塑料袋是的飘着,碰不到地面,跑不动,眼看是要走投无路了。
改变,是因为觉察到了足够的吸引力或者展望到了足够的压力;不变,是因为阻力太大,要么是太痛苦,要么是前路迷茫,不知所措,先看会手机思考一番。
即使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如果有了足够的吸引力或者压力,一样会改变。
之前只是觉得读过的书、参加过的班,方法很好,于是强迫自己照搬,记录时间,反思。可是看不到希望,慢慢也就没了动力。
什么是希望?
反馈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就是可以看到距离那个压力或者动力还有多远。
当只是一味的输入输入,看不到反馈的时候,就会进行不下去。为什么一个人戴着耳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声调特别高?同样学生考试其实也是一种反馈,如果能实践就更好了。
而我现在,反思的时候,我知道所有的输入最后都是为了输出,反思就是一种输出,同时也是在捕捉自己真正的点。
有了目标以后,为什么要找路径,列计划?
因为仅有目标,没有路径和进度,前方就是一片模糊,你不会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距离压力或者动力还有多久,谁会愿意在迷雾中前行?当然看会娱乐新闻比较舒适。
找不到路怎么办?摸着石头过河。否则,就只会在河边转圈。
行动中总会有各种痛苦,需要区分是阻力大还是步子迈得大?
如果是前者,无非是改变现状的痛苦和对未知的恐惧,在《认知觉醒》中,提到了一个办法:消除模糊。当你的前方是清晰的,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定会屁颠屁颠的往前跑。消除模糊,包括认知模糊、情绪模糊和行动模糊。认知模糊,可以提高认知;情绪模糊,可以挖出那个一直干扰你的情绪;行动模糊,需要把路径指定清晰。
如果是后者,遵从直觉,调整到让自己能够得着为止。就像我之前,强迫自己模仿,最终半途而废。其实,我完全可以调整一下,以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程度来做,而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
到这里就可以明确,想要摆脱现状,提升自己,改变世界,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找到足够大的压力,或者强大的吸引力,还要减轻阻力,消除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