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接着听了易仁永澄大大的第三节课,终于等到了干货~满满的干货,干货满满~
为什么你的习惯会半途而废,早早夭折?
为什么你会辗转反复,逼问自己: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
为什么你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明明刚开始充满斗志,后面却实在打不起精神?
开始想不清楚,是后期成长最大的障碍。
后续能量不足,是长期成长最大的隐患。
多少人,还没想好去哪就匆匆上路?
曾几何时,还没明白出发意味着什么,就已走在路上?
多少次,还没嗅到成功的味道,就已经放弃?
多少年,站起来又倒下,反反复复?
想过为什么吗?深入探讨过原因吗?
所有成功的习惯,在养成的过程,其实都要三步走:
1.想清楚
2.做计划
3.防风险
1.想清楚最主要的就是明确你要往哪走。
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到底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怎样的习惯。我们可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周围的榜样三到五个,想想他为什么值得钦佩?想想如果我们可以成为他,最想学到他身上的哪三个习惯。再结合那个你心目中最想成为的自己。整理出最想学到的好习惯和坏习惯至少八条。
多吧?是不是有点太贪心,这样当然容易消化不良。要专一,不做贪吃蛇。这其中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抓手思维。什么是抓手?以一带多,提纲挈领,先搞定主要矛盾。这一个解决,可以省很多事,有种擒贼先擒王的痛快感。同时也隐含一个道理,别着急慢慢来,一个一个来。一次只养成一个习惯。这不是小看你的能力,但是同时减肥又戒烟,出错概率大大增加。
同时还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给你要做的事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
好多人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就会做一件事就是,问意义。苦思冥想,或对自己严刑逼供:你这么苦行僧的做,到底为了什么?你这么做有用吗?能行吗?就这样坚持了又能怎样?有意义吗?有什么用啊?
一定要警惕这样的自我问话。
问意义,是减少能量的信号,是懈怠的开端。他与全力以赴背道而驰,开始问自己意义,就是想拖延想逃跑,本质上就是一种内耗。
所以在开始之前,我们就要有这种防范,就要给自己的行动赋予一个伟大的意义。这是对我们后续的能量加持打下好的基础。比如,写作是对思想的整理,深入思考的表现形式,我开始写作就可能有一天超越李笑来。开始写作,我本人的操作系统可能会升级成高端版本。开始写作,我也可以成为简书达人。开始写作是成为知识IP的第一步。
想到这些,是不是能量满满?很想开始?就是要和我们的梦想挂钩,让梦想照进现实,给我们的现实行动提供力量源泉。在每次懈怠的时候翻一翻看一看,你就明白这个意义的价值有多大了。
那么现在就能开始了吗?别着急还有第二步——做计划。很多人开始跳脚说,怎么那么麻烦?婆婆妈妈,我们是行动派。我们都动起来了有人还在磨磨唧唧?
不要只是为了图快,而忽略了跑的远。
2.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行动指南,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每日目标。
贴一张白纸在桌面,做一个行动计划在行动笔记本,每天完成任务后插一面小旗子,画一个对勾,痛快的划掉。这种简单的行动,却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为什么?
因为我们大脑需要及时,高频,正向的反馈。
就像打游戏,打完就有经验值,就会升级,所以打打打。就像运动健身,看见肌肉线条的变化,就更有动力练练练。所以看见小对勾,就想做做做呀。
听到计划就痛苦?
那么核心就是调动自己的那头大象。我们和小我之间就像象与骑象人的关系,要充分带他玩耍带他飞,带他走向我们想去的远方。
做计划的时候,首先设置一个期限,一般是一个月30天。然后我们就可以个性化玩法啦,可以设置目标完成的三重标准:最低完成标准,考核标准,变身大神标准。也可以采用一些小玩法,比如三天一小憩,五天一突破,七天兑换一豁免权,让我们的大象玩high,心甘情愿跟着骑象人走。
3.防风险主要就是提前设想可能的坑,以及绕坑方法。老话说,大医治未病。先在脑子里计划清楚尽可能完整的可行性计划,绝对成功率更高。要分别梳理主客观障碍,提前预备解决方法。最后来句能量加持:大神一样的你呦,一定能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