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逻辑:知识经济学>>中介绍了基础的逻辑。 本文是其姊妹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来阐述。
我该学什么? 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出发点。 今天讨论基于的假设是对工作方向的迷惘,即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努力的重点是什么,但又不想时光虚度,总觉得该学点什么,又不知从何学起。
想学习是好的,但考虑下面这种场景。 你走进领导的办公室说: “我要加薪,因为我参加了两个培训,看了三本书”。 你觉得领导会答应吗?
再考虑第二种场景。 你走进领导的办公室说: “我要加薪,因为我搞定了两个项目,解决了三个问题”。
显然第二个场景比第一个更可能一点。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什么样的产出,而不是我应该学习哪些知识。 你的身价是由你表现出来的知识决定的,不是你掌握的知识决定的。 就算我们的目标是学习,让自己更强大,一条更具可操作性的途径是以终为始,先设定自己想做成什么事,再反推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另外一个类似的思考角度是,你希望别人怎么介绍你。
- 一种是这位是xxx,他这一生看了很多书,学富五车。
- 一种是这位是xxx,他是 yyy 产品的设计者 / zzz 书的作者。。。
你更希望是哪一种?
你对世界的认识和世界对你的认识都只能通过你可观测的行为来进行。 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他们不可能知道你都看了啥想了啥学到了啥,他们只能看到你说了啥做了啥。 换句话说,你是个黑盒,外在的行为定义了你。 如果你所知所学不能反映在外在行为上,则你的内部状态不会对世界产生可观测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学了某些知识,但行为没有任何变化,那跟没学是一样的。 从这一点上,你的行动,你的产出才是你知识和智慧的反映,所谓知行合一。
所以我该学什么,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更合适的问题是: 我该做什么,我该对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里的讨论是在工作的上下文中,不涉及哲学和宗教,人生意义等。
有时忙得要死,有时无所事事? 其实无关时间
有没有过几件事找过来,你不知道该接哪个的情景,最后只好只要时间排的过来就都接了,结果搞的自己过载? 而有时忙完手头的事,发现没什么可做的,只好无所事事上上网?
有人会求诸于时间管理。 但其实原因不在于你的时间管理技巧,而在于你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尤其是长期的。 没有目标,时间管理就没有依据。
没有目标,你就排不出优先级。 当一堆任务涌过来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哪个对你重要,哪个不重要,哪个必须做,哪个可以不做。 当你有多个项目可以去做的时候,你不知道该挑哪一个,该拒绝哪一个。 没事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该看啥学啥。
有个项目可以练习你的产品设计能力,另外一个可以出国练几个月英语,还有一个当下最火热也是公司未来方向的大数据项目,而你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你业余时间打算看本书,todo list 里面有三本,但时间只够你看一本,你如何决定该看哪一本?
比如你觉得要去学iOS开发,是时代潮流,可为什么不去学习智能硬件呢? 你觉得要去学数据结构和算法,往基础知识层面走,可为什么不去学习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呢?
不是从目标分解下来的学习任务,更像是随机的碰运气,恰好碰对的可能性很小。
一旦确立了真正的目标,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就不会时忙时闲,也不会选择恐惧,因为你知道忙时拒绝那些对目标没什么帮助的工作以削峰,而闲时主动补充对目标有帮助的知识而填谷; 最契合目标的就去做,无关紧要的就拒绝。
不善交际,没有话题? 其实无关性格
周围总是有资深的人,但你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想要聊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聊起。 有人会求诸于社交技巧。 但其实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你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深入思考,因此也就没有问题。 跟周围同事,业界大牛聊的时候,仅仅是泛泛而谈,止于人云亦云,网上遍地都能找到的一些讨论。 并且你也不会主动挑起话题,因为你没问题嘛。
一旦有了目标,在你向目标前进的时候,一定会碰到很多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此时你会主动去找资源,找人聊,也会聊的比较深入,比较有成效。 你会突然变得积极主动,谈笑风生起来。
同时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人身上,你都可以学到你关心的知识。 所谓当学生准备好时,老师自然会出现。
什么都会,但又都不突出,通才? 其实是学霸综合症
李敖有段时间一三五学法语,二四六学德语,别人问他哪一门强,他说要看是星期几问。 与此类似,你要问我有什么特长,擅长什么,那要看我当时是在哪个项目。 做过很多项目,什么都知道点,但依然没什么擅长,当时在做啥,就相对擅长啥。 但这并不能称之为通才,仅仅是善于快速入门而已。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目标,只知低头干活,不知抬头看路,转来转去都离原点不远。最慢的步伐是徘徊。
以终为始。 反馈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输入只是娱乐,输出才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