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坚持把民事案例编写成小短文,以叙事的方式讲述给读者。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没有直白叙述法律条文的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有着一些代入感。如同讲故事,读者很容易读进去并产生联想。当然,文中案例说明的法律规则可以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
不过,绝大多数读者都是吃瓜群众,围观看个热闹。不会有谁遇到实际问题时,真的就拿着这样的文章去打官司。
其实,文章涉及的都是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有着法院正式生效判决为依据。按图索骥,遇到类似官司时,检索到文中案例确实可以起到协助诉讼的作用。或许,真的就对打赢实际官司有着一定的助力。
现下,AI技术迅猛发展,真的遇到事儿,直接检索既判例即可,不会有谁想到检索这样的文章,并拿给法官说事儿。尽管文章中的判例或许就是哪个法官的杰作,但还真的没见过把这样的文章作为资料提交给法官。就是嘛,这类文章充其量可以说是类似小说,编来的成分居多,不能跟专业性的论文相提并论。
不过,读者还是很给力、捧场。有人留言看过文章知道了一些法律规则,以后遇到事情知道该怎么做了。还有极个别的人,大概有个千分之零点几,甚至更低的比例留言称:曾遇到类似的情形,因为……所以,感叹看到文章已经为时已晚。当然,也有更低比例的读者,称:刚好遇到文章所述类似的官司,看过文章很有启发,对打官司有所帮助。
作为文章的作者,希望能够拥有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不管读者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反正文章只要有人看就很知足了。
最近,弄了几个官司打得不可开交的案例,编写出来后,读者不少。而且,有万分之三的读者留言反映遇到了类似的情形。
不过,这种打得十分热闹的官司,对于专业人士来讲并无甚高的技术含量。其中,案例中的争议焦点已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不存在法律制定方面的漏洞以及理论上的不同争议。
之所以打得这样热闹还不就是那个谁谁谁,对,就是那个什么所的……你懂的!
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慢慢捂吧。任何行业都有技术高低、生疏与熟练之分。如同治病一样,遇到一位好大夫省钱治大病。
真的期盼AI技术尽快应用在司法系统,那样,可以有效的制止人为或者行政干预案件的审理。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