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找到精准客户。
何为精准客户?
1、客户有需求
2、客户有预算
3、客户是第一KP(Key person),即客户是签单的最终决策人
此次,我是为一家企业推销雇主责任险。在工作中第一次接触到该企业的老板娘,本着为别人提供价值的想法,了解了该企业的状况,向她普及了商业险和社保的知识。老板娘对我的专业知识很是信服。闲谈之中说起老公是保险公司的,所以对商业保险也略知一二,并将雇主责任险和团体意外险的区别和她说了很多。老板娘直言下次一定要先了解后再购买,并说下次来找我。当时我以为是客气的说辞,也没当一回事。
今年年后,她让底下的财务加我微信。我才重视起来。怕自己业务不精,找了专业人员陪同前往。抱着坦诚的心态,将险种利弊和理赔条款说清楚。人家既然信任我,就要事前说叨清楚。自己最反感说话漂亮实则趋利避害的业务员,自然不能为了利益夸夸其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以,成交的前提有了,是第一类精准客户。虽然后续的险种沟通是和财务,但至少决策权在老板娘手中。
其次,快速签单的能力,即将他快速转化为你的客户。
第一次面谈客户,要本着“要么签掉,要么废掉”的原则,不断地验证客户不签单的理由,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并迅速拿下他。
因为第一次谈业务,前前后后一共上门两次,电联数次才最终谈下这笔业务。第一次带业务经理上门初谈方案,财务对于价格锱铢必较。业务经理事后坦言这不是幼稚客户。因为对价格敏感的客户,第二年很容易被同行挖墙脚。但因为是第一笔业务,也是自己转销售的一次尝试,所以一直努力跟进。对于险种的细节问题,反复拜托和总部核保人员进行沟通。
第二次和业务员带方案上门。财务和老板娘汇报后将人员名单上报给我。后续出现了超龄人员的问题,又出意外险的方案解决,并最终签单付款。
初次签单过程并不顺利,一来是自己业务不精的缘故,两次带不同的人上门,给客户不信任的感觉。二来后续的所有问题,也是由于专业度不够引起的,以后可以避免。三,在交谈过程中,没有运用新学的百万营销话术,没有起到快速签单的作用。
反思:
1、销售过程应多听取客户的诉求,即他想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向客户倾销保险知识。一来客户不专业,二来他未必想听。只有勾起客户听取的欲望后才深入交谈细节。
2、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因为不专业,所以没底气。只有了解各大同行的险种后,才能对于客户抛出的问题逐个击破。
3、以后多问客户为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诉求是什么?再找切入点逐一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