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又一次站在成都博物馆的三楼,重温麦积山给我的吸引。我看着那些雕塑、壁画、石碑,听着其中的典故、传说,跟随讲解员的指示灯光观察这些古迹(尽管是复制品)所隐藏的含义、所要表达的情绪,我的心已因几天后的这场出走飞扬起来。
第一次听说它是在2002年的夏天。
那时我去了兰州、嘉峪关、敦煌。我在莫高窟中伫立,在鸣沙山上晒月亮,在月牙泉边惊叹,在骆驼站立时尖叫起来……
那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记忆,但最大的震撼始终是站在那一个个洞窟里,面对着那一幅幅飞天壁画、一尊尊塑像时,涌起的敬意和感动。
相机不能开,于是我贪婪地用双眼记录着我的所见,但怎么也记不完。
我的嘴一直张着,却无暇和身边的人交流,仿佛眼已不够看,耳已不够听,只能用嘴来代替,尽力吸收着这天地人合铸成的极美。
我本只是慕名而来,对艺术也不太懂,但站在这里,望着它们、听着讲解时,人似乎被什么控制了,瞬间迷失,有种溶化的感觉。
多年后,我还记得这份惊心动魄。
就在那次,从同行的人口中得知了另一个地方~~麦积山。
其实,我只知道它在天水,其它的,一无所知。但我想去,就是单纯的想去。
人的悲哀之一是心愿太多,时间太少。
一晃快十五年了,终于迈出这一步。
为了不虚此行,我特意上网看了很多关于麦积山的资料,搜寻别人的游记,还专门看了中央台拍摄的系列纪录片《麦积山石窟》。
越看越想来,越看越想一睹它的真容,尤其是因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之故而建造的第43、44号窟。
她温婉迷人的笑容、她悲惨的爱情故事、"寂陵"这个残忍而荒凉的名字都让我出走的心变得急不可耐。
那么远的路,火车载我前往。一夜无睡意,并非近情情怯,只是在乎。一个周末,来回三千多里奔袭,只为了站在它面前。
我越来越疯了,也越来越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所以,允许自己"老夫聊发少年狂",还乐此不疲。
出了火车站,直接坐上34路公交车。四十多分钟后,我进入麦积山风景区。
购票(90元),弃观光车选择步行,人很少,路上静静的,只听到我偶尔的哼唱和鸟鸣声,还有景区喇叭里传出的音乐。心很安静,毕竟,它离我已不远。
大约半小时后,我听到了喧闹的人声,转眼,便看到了绿树掩映的"如农家积麦之状"的麦积山。其实我更喜欢它另一个名字~~"麦积崖"。因为作为一座山它却不够高,而“崖”听起来更险。
山上的栈道和洞窟直现于眼前,更触目的是在屏幕上看过无数次的巨大佛像。只是远看,已有些惊心,感觉洞窟开在这么高的空中,还要雕刻和绘画,纯属奇迹,人力智慧后似有冥冥之中的神助。
这里有个祭台,可烧香祈福,我没有做这些事。它不是我的信仰,只是我美好的相遇。
天阴冷,在一进景区时就落下了小雨,真应了"烟雨麦积山"的传名。所以也就不可能奢望用宝蓝色的天来映衬这山,用灿烂的阳光来艳丽这佛窟了。
仰头望着,脖子和眼睛的酸涩更让我想立马扑到它面前。于是加快脚步沿着斜坡往上走。陆续有售卖特产和小玩艺的人出现,数量还不少,看来真是靠山吃山,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没多会儿,就到了麦积山石窟。这栈道是一次次维修加固过的,应该很安全。但梯子窄且完全悬于山体外,而两级楼梯之间的空档是用细密的铁丝网遮挡的,不管从上面或下面看感觉都是大片空的,踩上去很害怕。去年到山西的悬空寺遇上修缮停止营业,愤恨了半天,今次在麦积山却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悬空,只剩恐惧。真是叶公好龙啊,心很大,胆很小。
战战兢兢地扶着梯子往上走,直入眼帘的就是013号窟,主佛是此山最大的造像。巨大的一佛二菩萨在崖壁上冷眼看着我,唇边的微笑若有若无。感觉它们给我的是压力,而非勇气。
终于看到几个窟,但佛像都被铁丝网遮密实了,看不到啥,我之前听人说有障碍物遮挡,但没想到一开始参观就被屏蔽了,简直有些绝望。身边有壮男因恐高而不敢直立,准备放弃。氛围不太好。多亏有个讲解员答复后面有许多开放的,才让我有信心往前走。
009窟是一条长廊,七个窟,都是一佛二菩萨,保存相对完好。每个窟顶上有不同的绘画,各有寓意,仿如各位佛自带的小宇宙。但和很多地方看到的一样,最易丢失的就是佛的眼珠,还有眉心间的镶嵌物,应该都是些宝石吧。所以钱财永远是某些人最大的信仰,连佛都敢偷。这些塑像色彩艳丽,尽管因年代久远在慢慢褪色,但总归很美。
我发现不同的讲解员都重点讲了中间那一窟。佛坐于中间,眼睛已缺失,左侧的弟子迦叶沉着稳重抱拳而立,右侧是年轻的弟子阿难双手合什朝向斜前方。壁顶的画和那幅不容易关注到的"一人两面"图意味颇深。
抬头,有一四格窗,可以看到一半是楼道,一半是佛像。
往前,是整座山唯一保留下来的古道。二十来块巨大的石砖,跨度大,感觉腿短的走起来很费力,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壮男恐高严重,实在无法往上走了,望别古道,从一旁的紧急出口黯然退场。管理者也太人性化了,给无力继续的人退出的权力,只可惜精华都在后面。
攀完古道,是千佛洞。千佛千面,都端坐着,似岁月无扰。
再往前,就是石窟能行至的最高处,也是最华丽的所在,一座宫殿式的佛窟群~~第004窟,名上七佛阁,它另外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散花楼。我喜欢这三个字,浪漫优雅,奇幻从天而降。
它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
中间有七窟并列,左右两边各是一座力士塑像。力士双目圆睁,手握成拳,肌肉饱满强健,衣饰艳丽,又Man又风骚。这一闭嘴一张嘴的二人据说就是著名的哼哈二将。每窟中有佛、菩萨、弟子,门柱上还有金刚。众人依等级不同而所站位置不同,看来无论在哪儿也逃不脱身份差别啊。
每窟上有牌匾,最有名的是正中那块王了望写的"是无等等",第二个等用的简写。意思是"对或错就那样吧",是无奈,还是全然放开?对于佛家之地,肯定是后者。如此超脱谈何容易?但不容易才能成佛。
请注意,请注意,精彩的来了!!!
我身后虽有栏杆,但恐惧感并未减少,真怕不小心地后退,人会掉下去。但即使这样,我也舍不得放弃拍摄窟龛上方所绘的那几幅飞天壁画,只因为"薄肉塑"。
什么叫"薄肉塑"?
画中的飞天脸部及肌体部分均由一层优质的细泥在墙面上以浅浮雕的艺术手法塑出,最薄处只有1毫米,最厚处不过4、5毫米,而画面余部均彩绘而成。此壁画立体雕塑和平面绘画珠联璧合,创造性地绘制出了“薄肉塑”飞天壁画,具有“呼之欲出”之感,在中国石窟壁画中独此一处。
这种同时运用雕塑和绘画的艺术手法在20世纪的当代艺术界才真正流行起来,将不同的材质和技法进行结合,被称之为装置艺术。但1400年前的中国古代艺术家就有了如此惊人的尝试,相当前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请你仔细看看这几幅壁画,必要时请用上放大镜,毕竟年代太久远,而离地面又太高。我都是冒险拍下的。随着岁月流逝,壁画一点点地缺失,这是人类艺术的极大损失。所幸我亲身前来,也亲眼看到了。不知它们还能存在多久?毕竟什么都会慢慢败给时光。
往前,是个小洞口,可容一人屈身通过,上面有匾,写着“小有洞天”。穿过去时,差点儿把脚拐着了。
来到前方,便是著名的“牛儿堂”。猛士身着绚丽的服饰,眼圆睁,双手握拳,脚踩壮牛,保着一方平安。旁边有两窟,皆为一佛二菩萨,最吸引人的便是华丽的色彩,太斑斓了,超级美。其中一窟塑像都是笑容可掬的,让人感觉亲切,把人与佛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之后,参观开始遇到障碍。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古迹,管理者把不少石窟用密密的铁丝网挡了起来,有的还加了铁栏杆,上了锁。我能理解有些特窟的存在,但感觉有些小小的也被隔离了,真是遗憾。
人趴在铁网上,手搭眉间,费力地往里看。里面光线太暗,.简直拼眼力啊,感觉东西还没看见,眼睛已经花了。想拍点儿什么更是恨这铁网的阻挡。
我拿着手机在网前搜寻着最佳的拍摄角度,尽可能获得清晰一点儿的图片,没想到,一个奇迹发生了。
当我把手机对准窟里的佛像时,居然铁丝网全消失了。我瞬间领悟:手机镜头小,只要对准一个小孔,就相当于在正常拍摄,障碍就全没了。当然主要针对的是正面的塑像和壁画,侧面的有些难搞。
但当时那种狂喜简直不亚于在长白山上等到大雾散去,看到天池的感觉。对别人很无趣的封闭在我这儿成为了乐趣。每拍到一张好照片,我就像打了场胜仗,我为我的智慧在心底大声欢呼。
很多很多窟走过,一张张照片拍下来,一直没吃没喝,脚也有些疼了,但无倦意。
行至一个比较大的窟前,有铁丝网,还有不锈钢栏杆。地上放着一个三级的梯子,人要踏上去才能看到。我迈步上前,又一次趴在了铁丝网上。当我看到端坐正中的她时,我惊呆了。
我一直以为她是在特窟中,我甚至在来之前就想:如果只看一个特窟,那绝对是选择看她。她是44号窟的原型,是43号窟的主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而我所面对的这个窟,就是第44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两个特窟今天都算是开放了,原本锁上的木门打开了,我可以有机会省下600大元免费看到这“东方的微笑”和“寂陵”,真是一个惊喜,也是一种缘分吧。
她坐在那儿,静静地,脸上有世上最平和完美的笑容。她不惊不怒不悲不恨,包容一切苦难,笑对世间众生。她安静不语,却将你融化掉,她的整个身形和表情都在诠释着什么是圣洁,什么是笑看风云,与世无争。望着她这干净透明的笑容,我心里难过起来,因为她所处的乱世,因为她悲惨的命运。
爱人贵为天子,却因政治而被逼休了聪颖美丽善良深情的她,让她先是带发修行,后又被逼赐她一死。据说她是以被掩面而亡的,死得安静,但谁知道她死时是否有心碎的声音。相伴数载, 为他生儿育女,同他一起忧国忧民,到最后却再也不能回去。
她的儿子为死去的她建造了这逝后的归属之地,也就是旁边的第43窟,名为“寂陵”。多好的文采啊,才会想出这样一个字 ——“寂”。
是寂寞吧,无人相伴,无爱人相伴,有相爱的人,却只能活在回忆里,隔着人世看不到对方,因他尊贵、因他沦落、因他幸、也因他死。她的一生,如此大起大落,到底于乱世中有多少享乐的机会,恐怕是悲比喜多些吧。
但后人却给了她最美丽的笑颜,让尘世中的一切悲伤飘散而去,只有平静,这是不是她最后得到的绝对自由?
不愿意称她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因为她比蒙娜丽莎早了太多年,而且那一个笑的神秘,而她是圣洁圆满。但我想起她的时候会想起泰姬陵中长眠的那位女子,我在想,或许“寂陵”并不是她儿子修建并命名,一切,都是她夫君她最爱的人的授意,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深情与愧疚,他终是辜负了她,不管情不情愿。
麦积山还有多少这样的悲情故事,我不知道,但我庆幸我来了,能面对面看到这座并不高却遗世而独立的山,看到“薄肉塑”,看到无数色彩绚丽的佛像,看到那经历了很多朝代能工巧匠用心打造出的艺术珍品,看到这位凡间受苦却终于在人心中成佛的奇女子,看到世间最美最纯净最安稳的笑容。
一千多年前的古迹这样牵动着人心,应该不只是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是许多生命、许多心灵的载体,人们借着它完成自己的梦想,来与时光抗衡。
麦积山,你不是我想念多年的宿债,你只是我想要到达的一个地方。就想站在你面前,安安静静地看着。谢谢你一直存在,谢谢我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