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考证的看法,有些人很支持,有些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证并不能代表能力。我的观点比较中立---应该考必要的证。我的理由有二:
一、为什么应该考证?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说过一个案例,他们公司的一个小朋友去应聘一家公司,因为学历被拒了。小朋友很不服气。古典老师则答复:工作的本质其实是社会交换,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很多社会评价会参与进来,而不是有没有能力那么简单。如果有2个司机,你是愿意聘请有10年驾龄没有驾照的,还是有1年驾龄有驾照的司机呢?
为什么应该考证的理由也是如此,权威部门认证的证书在别人还不了解你的能力的时候就是一个能力的标签。虽然证书不一定代表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和时间去了解你。
二、为什么只要考必要的证书?而不是越多越好?相对完全反对考证的人,我倾向于相信愿意花时间考证的那部分人比较有前途,至少这是一群愿意学习的人。但这群人中也有一部分人走到极端,认为证应该越多越好。这种人我认为属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因为那么多证书在选择是否要考的环节,这群人显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考证的目的是什么?而是选择了:考了再说。如果碰上刚考了证就被取消,那就更加扎心了吧?
2
但我选择考证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在测试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前读书的时候深恶痛绝的考试现在却自己掏钱一脑门扎进去,这是犯傻么?当然不是!
对于如今许多牛人都在致敬终生学习者的年代,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相当重要的竞争力。但这么一个如此“空”的品质,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我的办法是用一个个的学习项目进行定义。这里以5月21日刚考的人力资源二级证书为例。
我在16年就规划了17年上半年要考试,交了培训费(因为17年刚好满足报名资格),17年3月开始上课。每周末上一天课,每次上一章。考试范围2本书,一本基础知识150页左右,一本专业知识500页左右。我每天通勤路上花费3小时,除去在公司的9小时以及睡觉时间外,剩下也就3小时左右。
最初理想的学习状态是这样子的:每次上课前预习,每次上完课及时复习,考前一个月开始背主观题,做真题。
然而现实是完全没做到,首先是上课前预习这件事,除了最开始在课前看了10多页外,完全没做到。
其次是上完课及时复习,我高估了自己太多。每周末的培训,一次性上一章的内容,6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后,每次一下课恨不能马上躺下休息。虽然16:30下课,理论上当天的剩余学习时间还有4小时左右。
最后,因为前面2项的无法达成,导致我做真题的安排也是没办法实现的,毕竟完全不熟悉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做题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考前一个月的学习状态
因为考试时间是5月21日,进入5月之后只剩下2次培训课程。我也因为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而重新调整了学习状态。所幸我在之前的2个月每次听课的出勤率还是蛮高的,只因为公司的行程冲突而错过一次课,所以至少整本书已经有了一个印象。
最后的执行效果基本达到90%,虽然没有达到100%,但我还是挺满意的。毕竟每天3小时的学习时间对于以前的我来说,完全是无法想象的。期间我利用思维导图理清了所有内容,将每个章节的重点都串联起来,相当于架构了专业体系的知识。
3
经过这次学习,我非常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已经达到100H这个量级,但离下一阶段目标300H还有距离。而这只有靠持续的尝试才有可能达成。
就在5月22日,我给自己设置了下半年180天的英语学习任务。学习成果如何?就看半年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