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教你做个好人,但实际意义不大,与曾国藩自己的成功之道完全无关。
现实中的曾国藩完全不是这样:
他杀人不眨眼,对降兵许下活命的承诺,但随后背信杀死对方,丝毫不以为耻;
为了打败太平军,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与正在攻打大清皇帝的英法侵略者搞亲善合作,同僚骂他毫无羞耻感,他表示无所谓;
战略眼光非常准,实行战略非常狠,行动果断,不顾天下物议,看准水军的重要性,不惜代价砸水军;看准安庆的重要性,就瞄准安庆猛打,甚至不管老友胡林翼的安全。
战争成功后,看到士兵都发了财,就知道军心不可用,乃退下来乖乖当忠臣,相当知进退。
曾国藩成功靠的本领是什么?是狠,胆,眼光,无耻,实事求是。
但是曾国藩为啥教儿子那些迂腐不堪的东西?
很简单,曾国藩家族已经富贵以极了,他儿子需要的是保全性命、享受富贵的乖顺,而不是枭雄的才能,所以才会教儿子们这些道德文章。
苏轼有句话说得很好,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就是这个道理。
+++++++++
隋代杨智积备受皇帝打压,所以他深恐惹祸、子孙受难。杨有五个儿子,他只教他们读《论语》《孝经》这些用来洗脑的经书,不容许其读帝王史、方志和兵法,且只让他们进学堂当上课,不容许他们交往豪杰宾客。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作为,他道:“如果孩子读书广泛了,就会增加才识,如果他们多与豪杰交往,就会滋生志向。人一旦才识多了,志向大了,就可能引来杀生的祸患。”后来,杨家上下果然得以保全性命,别人都很佩服他这种见识。
其实曾国藩的处境也是这样,他给儿子看的东西,也只能是这些东西。现代人与曾国藩家书的初衷完全不同,盲目模仿,只会误人不浅。
作者:王陶陶 微信公众号wtt0316606212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曾国藩自幼只是一个读四书五经的孺子,至今也只是称其为“半圣”,而称孔子是“圣人”。也就说明曾国藩也只是一个平凡人,对于曾国藩的生平,我不敢过多评价,众说纷纭,终究不知哪份才是原本。
城内放出之妇幼,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扔送进城内。一则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二则恐贼之眷口从此得生也。望弟参酌。
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心。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在曾国藩的诸多书信中,也足见他的果断,稳、狠、准,大概也是他的用兵之道。对于敌人的残忍,乃至不顾百姓疾苦,这让作为现代人的我不敢苟同,毕竟战争年代,我无法估量人的生命的轻重,所以也不明白他这种“宁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果断,或许作为一名儒者,哪怕自己身负罪名,只要保住了大清王朝,死而后已吧。
这种束缚,让我觉的曾国藩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终究抵达不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我毕竟是小卒一名,对于真实的曾国藩也只是随意猜想。但是,我不希望上面公众号上的文章,成了我们拒绝了解曾国藩的文章。战场如狼似虎,杀伐果断,但是,增文公的家书家训里,并不是要你去学习他的残忍,是深入自己的灵魂一遍遍内省。
我们也大概听过曾文公好美色,但他也深知自己此点,所以他一遍遍内省。他不是圣人,不可做到一次可戒,他的冲动,他的烟瘾,没有什么是一次戒掉的。得道者,爱粉饰太平,文公却只是真实记录,记录自己曾经也是小笨孩,没有超世之才。种种让我觉得他很真实,仅此而已。
读他的文集,也只是因为他说的很诚,也说的很深邃。我们读他人的书不就是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我很赞同“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穷。”但是我断不会学他勤俭到病不吃药,对儿女也是尽其所能的节省,要勤俭,但是不可做苦行僧。我感动他的“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但断不会,牺牲自己的健康,积劳成疾。
为官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学胡雪岩。
曾国藩的平生,贬褒不一。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作者论作品。“现代人与曾国藩家书的初衷完全不同,盲目模仿,只会误人不浅。”读的书多了,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判断,无论曾国藩曾经 有怎样的错误,他晚年也有诸多后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磨灭一代大儒的思想。
允许有不同观点,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