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师第二次微课讲的《蒙台梭利+PET+正面管教之今世前身》真是让我这个外行人扫盲了。对我来说,这是发展史的具体延伸。正好家里和这三个有关的书我基本全有,也大致看过一遍。这次讲座,打算多听几遍消化消化,希望找到合适自己的。
1.有没有全知全能真正完美的方法,什么叫做完美的方法呢?
在我理解是没有全知全能真正完美的方法。人和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心理学也是因此而发展的。只要人和事物、环境还在变化发展,就一定会有新的问题和新的方法出现。而且,就算世界上真有人提出有这样的方法,谁能真正掌握呢?不能掌握的方法,理论在完美也是没有用的。
我家里相关的书陆陆续续买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可是还是搞不定。有时候,看的再多,但是看的太浅,只是过一遍而已,并不能有所帮助。你只是知道了,有那么些方法,但是,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用哪种,你心中没底。就只能见招拆招,不知道真正的破绽(问题的源头,行为背后的意义)在哪里。
而且,我个人的感受是,每本书只写了自己的那个理论和方法,作为一个外行人来看,其实是有点混乱的。比如在看正面管教、PET、非暴力沟通的时候,会觉得似曾相识。经过陆老师这一讲,就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简单的说,PET的接纳情绪和正面管理里的共情相似,但引导更少,PET和非暴力沟通本属同门。
目前,我能做的相对好的就只有接纳情绪。因为这个最简单,最表面可见。但是行为背后的意义,对目前的我来说,还太复杂。但是,这次课上,再次听到了“犯错是学习的好时机”这句话,不禁让我能更淡定的去面对小朋友的每一次状况。
蒙台梭利,是我在小朋友出生的时候就最先接触到的。不过我只是单纯的想了解儿童的敏感期。但是通过这次的讲座,我发现,我还是忘记了她里面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给孩子自由”。现在的我不禁沦为了兴趣班的奴隶。我想给孩子好的教育环境,上我认为对孩子好的课程,生怕错过了敏感期。其实我们之间的发生不愉快,有一半就是因为上兴趣班而导致的,类似小朋友不肯进教室,不认真听,有时候,我也不禁在想,我是不是错了。
2.是不是凡是有效果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我个人对于“最”这个字的感觉是复杂的。一方面,我当然想找一个最好的,但是另一方面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相对好的。“有效果”听起来比较像是指行为上的改善,我不确定这个效果是长期还是短期。如果只是短期的有效,但是可能会牺牲未来或其他的作为代价,那这个“有效果”值得商榷。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门派之见?你的见解是什么?
每个学科都是从某些人的一些需求上演变而来的。需求、切入点、外界环境、服务人群,甚至研究者性格不同都会使研究方向和结论变化。每个时代都会涌现相适应的学说和流派,就像绘画中的不同流派一样,都是根据人的内心需求而生,这很正常,就是这样才能发展进步。只是我们作为学习的人要辛苦点多了解,找到合适的罢了。
PS,放两张家里的书,各门各派基本齐全了。空有武功秘籍却不会用。等陆老师点悟,等自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