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出工作的人,回着从乡下返回城市家里的人,非常看重这句话: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所以不少人,在初六走亲访友结束,就会开始着手准备出发了离开老家了。
初六是外婆八十岁生日宴。
当天天气算不错的,宾主尽欢。
午饭后,大家小聚了一会儿,慢慢地就有人提出要离开准备回家去收拾行李,当天准备回城去了。
下午六点左右,吃过晚饭我们一起返回舅舅们的家里。因为街上不让放烟花或者鞭炮,所以我们晚饭后回去乡下放。
放完用于白天放的烟花和鞭炮后,表妹一家人准备出发回广东了。
他们是自驾回去。
一是考虑到“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二是车上有小孩子,基本上每个服务区都会去休息一下,再加上可能堵车等,所以多预留些时间,
三是希望避开高速路收费。
那么“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就是这么的简单直白吗?带着疑问我去询问了DeepSeek。
一开始的对话回答比较简单。它说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俗语,主要于农历日期的禁忌有关。
七不出门:不仅仅指初七,还有十七、二十七这几天都不一宜出远门。古人认为这些日子不吉利,出门可能遇到不顺或者灾祸。
八不归家:指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这几天不宜回家。古人认为这些日子回家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这些说法源于古代的择日的习俗,对特定日期的忌讳。
这个说话,于我了解到的差不多。
接着我又以同样的问题,加上“深度思考(R1)” 和“联网搜索” 再次询问DeepSeek。这次它给了我更详细的回答。
认为其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之前的解释,但这次它还给出了背景原因。古代人们遵循这样的择日习俗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出行风险大,人们通过日期禁忌来寻求心里安慰。
第二种是现代新解,与责任有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有关。
七不出门指家中若未做好“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则不宜离家远行,体现对家庭的责任感。
八不归家指若在外未做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则无颜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不管是传统的择日习俗说法,还是现代的有关责任与道德的新解,都希望远行或者归家的人生活平安、心中常乐。
写于2025年2月5日上午,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