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和大学舍友聚会,一起聊了很多,其中有一位兄弟是4年没有见了。大家变化不小,有些同学在自己行业展露头脚,而有些同学还在磕磕碰碰。
通过交谈我也发现自身的许多问题。
首先从一件大学的趣事谈起,我在大学有两个上铺。大一大二的上铺是A君,大三大四的上铺是B君。他们换床位的原因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11年NBA季后赛第二轮,小牛队3:0领先湖人队。虽然B君是科比的铁杆粉丝,但B君还是知道一个定律,即在NBA季后赛,没有一支球队可以在3:0的情况下连扳4场,反败为胜。所以他认定这次季后赛湖人队肯定止步此轮。A君是一个只要B君认定什么,他就反对什么的人,尤其有关于篮球,A君是詹姆斯的铁杆,每次看篮球比赛,他们俩都对立的。当B君知道A君认定此次湖人队要出局,B君想和A君打赌,他们的赌约是,换床铺➕请客吃J餐厅的自助餐。结果A君输掉了,他和B君换了床铺,但请客J餐厅的自助餐一直没有兑现,直到J餐厅倒闭他也没兑现。这一趣事我们通常提起。
A君是一个表面随意,内心认真的人。上大学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吃好喝好,舍友经常和他开玩笑他也不介意,有时候一群人和他互怼,他却说,你们想想如果我们宿舍没有我,大家会缺少很多乐趣的。
他上大学时候的可以喝16瓶啤酒。这次聚会是他的第一句话是,这几年干销售,酒量又涨了。
吃饭期间他聊到在做的C君现在面临的问题,我们赞成A君的做法。C君谈了一个女朋友,还没有结婚证的情况下,把借钱买的房子加上了女孩的名字。这个女孩毕业几年还稳定的收入(目前没有工作),前一阵女孩的姐夫要找工作,想让A君帮忙在单位找一个。A君明确回答:你们俩领证之后再帮忙。C君上学期间是踏实学习,每次考试A君都靠抄C君才能勉强通过。A君知道C君身上很多不适合在社会上的特点,希望他改掉。可是毕业五年,A君自己越来越适应社会,但回头看发现C君好像还活在象牙塔里。
我当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想改变任何一个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我们最多把自己能做的做了,到最后他的路还得自己走。我母亲用30年都没改变我父亲。成年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毕业5年,我换了几个行业,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上大学的时候就是没想好以后要干什么,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耽误了很多时光,现在深知选择的重要性。
以前只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更懂得“事非亲历不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