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1.七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明天就进行习作教学,回顾一个单元的教学,似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过于模糊: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人文主题属于发现大自然珍贵的礼物。两个语文要素之间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个语文要素主要靠课文落实,后一个语文要素主要靠口语交际和习作来落实,课文和口语交际以及习作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在21《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体现得十分彻底,《读不完的大书》中也可以体现,这两者都可以运用语文要素问题化进行解决吗?我可以各自提炼出一个大问题:大自然中都有哪些声音?这本读不完的大书指什么,为什么读不完呢?这两个大问题都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是,这不属于语文要素问题化的范畴吧?正确的思路是不是应该这样提问:文中哪些优美的语言特别吸引你,文中有哪些新鲜感的句子?我感觉这样的提问更加零散,还是我对语文要素问题化的理解有误?
所以,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起来,目标不够明确,如何感受,和平时的感受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吗?三年级上册在感受语言上还有哪些要求?
积累喜欢的语句,这里是有进一步的要求,结合语文园地七的交流平台,在积累语言上,提出“归类摘抄”,摘抄时在旁边写写感受,或者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2.“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个要求在习作上,是有更高要求的,“我有一个想法”,需要孩子写出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对还是错,说说你的想法,如果不对要提出建议。这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录的角度,而是要提出建议和看法了。
班级:刚打了一个电话,尽管平静,但是内心还是有波澜,这个孩子的焦虑、急躁可能是一个开始,但是,生活就是如此的残酷,希望这个孩子能够遇见更多的美好,健康成长,看到人性中更多的真善美。
3.另外关于作业问题,陆陆续续出现有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如果不及时沟通,家长都不清楚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双减”减了什么?很多家长主动减轻了自己的责任,主动地、理想化地认为孩子的作业应该在学校都完成了,我觉得,如果孩子都在学校完成作业,这对作业都要求得多高呀,每天作业清单,是相当相当高的要求,但是,现在我们只是刚刚走上“双减”的道路,不能一下子如此的理想化。
我觉得,作业应该是以清单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把当天的作业以清单的方式消化掉,这种思路是对的,但是作业的形式和实施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提高,甚至单靠老师的能力较难,这需要整间学校老师的觉醒,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随便拍拍脑袋,定几个形式。
“双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从来不会辜负努力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