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第九章
一、理论摘要和感悟
1、第九章 如何发展思维第七感
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对他们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假如一一个人充满爱心、能够理性地思考、懂得享受生活并和他人有着健全的关系,他就更善于在社会交往中发挥自己的特质,成为人际圈中活跃的员。
这种有意识的自我认识是怎么促进共情能力的发展的?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以及新近的神经生物学研究都证明,大脑三个方面的功能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成长:第七感11 (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以及了解他人的心理)、自我认识(自传式记忆)和反应灵活性(执行功能,与进行计划、组织和延迟满足的能力有关)。这些更具条理性的思维过程,使我们能够在遇到困难或者陷入窘境等各种情况下,进行周全的思考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if !supportLists](1) [endif]第七感:
第七感指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心的能力。要学会为他人着想,我们就必须学会在揣度他人感受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内心变化。这个过程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创造出他人思维的图像。
[if !supportLists](2) [endif]思维的八大元素
和孩子进行反思性对话能够培养孩子的第七感。理解创造内心世界的基本思维元素,将有助于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对话。这些元素包括思考、情绪、感觉、认知、记忆、信念、态度和意图。
思考:思考是我们对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 通常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们可能会通过文字或图像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为了和他人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我们有必要理解文字和图像背后的深意。
情绪:我们内心的主观体验伴随着大脑内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情绪为我们揭示了大脑内部有意识的感受。我们的思维对基础情绪进行分析,并为其赋予意义。
感觉:在语言形成之前,我们生活在感觉的海洋之中,它们决定了我们内心的主观体验。有时候这些感觉没有具体的形态,也无法定义。事实上,语言意识的左脑模式可能会让我们觉得这些模糊的、活跃的、流动的内在进程并不重要,也不值得关注。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些感觉事实上是让我们了解自身追求的重要线索。身体感觉是大脑理智抉择的基石。当和孩子回顾感觉时,很重要的点就是想想身体的感觉是怎样的。
认知:每个人对现实都有自己的认知。尊重他人的观点不仅仅是“一件好事”,在神经学上也是一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宽容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而其他人的想法则是扭曲的。我们很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看待问题唯正确的方式。
“元认知”是指对思考进行的思考,是儿童需要学习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就是了解“表象与现实的区别”。元认知的另一个元素是“具象主义变化”,指人对事物的看法会随着时间改变。“具象多元化”指接受他人对同一事物拥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此外,元认知能力还包括对情绪的理解,也就是情绪元认知。儿童会逐渐认识到情绪对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他们还将明白,人可能同时拥有好几种相互矛盾的情绪。情绪元认知和其他元认知都是反思性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同时也是高情商的一部分。
记忆:记忆是思维编译、储存和回顾经历的基本方式,它影响着我们将来的经历和行为。记忆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我们生来就拥有内隐记忆,能够储存行为、情绪、认知和身体方面的记忆。内隐记忆还能够通过思维模型对经历进行分类,以形成对现实的认知。外显记忆发展得比较晚。
信念:信念是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核心。“信念”指的是世界运作的原理。信念来自我们的思维模型怎样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构成下意识思维模型的经历也是信念的来源,因此,即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信念也能发挥作用。我们的信念来源于过去和现在形形色色的经历。
态度:相较于信念,人在一时之间的态度表现出的思维状态更为短暂。在认知、理解和反应的过程中,这个倾向影响着我们经历的所有层面。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此外,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当下的行为,都受到态度的控制。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和其他人互动的方式。
直接和孩子讨论态度和思维状态这些概念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当孩子情绪崩溃之后,你应该和他一起为这个状态起个具体的名字,比如大发脾气、崩溃、情绪龙卷风或者火山大爆发等等。
意图:对于渴望的未来和将要采取的行动,我们肯定都有所计划。然而,我们行为的结果却不一定总能够符合我们的意图。有时候我们明明想要某个东西,努力之后的结果却完全两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尤其如此。和孩子共同思考意图的本质,能够帮助他理解渴望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区别。
(3)思维的几种表现:
同情:和他人共同感受,保持同理心和善心的能力。同情与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关,该系统激发人体内部的情绪状态,以模仿他人的情绪,从而感受对方的情绪。
共情:对他人内心经历的理解,对他人意识的投射、共鸣性的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与思维的想象能力有关。共情取决于第七感,受右脑和前额区域的控制。
第七感:“看到”自己或他人想法的能力,使人能够在思维上理解他人的行为。
洞察力:强而有力的观察能力,是产生认知的前提。当洞察力与自省能力结合时,可加深自我认识。洞察力本身并不包含共情或者同情倾向。
反思性对话:和他人之间能够反映思维内部进程的对话。反思性对话集中于观点、情绪、感受、认知、记忆、信念、态度和意图等进程。
(4)反思性对话:
父母和孩子针对思维进程探讨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培养自己第七感的机会。假如父母仅仅关注孩子的行为而没有考虑到行为背后的动机,通常就只能得到暂时的结果,而无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
假如我们能够尊重他人的主观现实,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就能够帮助孩子加强第七感。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最好要富有爱心,并且保持耐心。这样才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帮助孩子加强第七感,可以和孩子就内心生活进行反思性对话。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假如父母经常就情绪与孩子进行讨论,孩子对于情绪在生活中的作用就会有较好的理解。另有研究发现,在父母控制欲强或者气氛消极的家庭里长大,孩子的第七感也会受损。如果父母的行为充满侵略性或者恐吓性,孩子的思考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情绪强烈并不是问题。假如父母能够在情绪困境中向孩子提供支持,孩子就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思维。与其将日复一日的摩擦看作麻烦,不如利用这些高度紧张的情况进行反思性对话,加强孩子的第七感。
记住,身体的动作来自于右脑的活动,而右脑是自我意识和社交思维的来源。关注我们的内心感受能够帮助我们接受他人的主观经历,并且能够对他们的思维而不是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比起斥责女儿的不是,你更应该和她谈谈她的感受,分析是什么引起了她的暴躁情绪:“你今天是不是过得不太开心?想不想跟我说说?”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讲故事。和孩子一起回顾他的一天,可以帮助他回忆和整理这一天的经历。父母可以用温和中立的态度回顾一天的经历,将麻烦的事情和开心的事情都包括进去通过这样的方法,孩子能够学会整理一一天中的情绪起伏。
(5)创造同情文化:
和孩子们一起讲故事、过家家,讨论其他人的主观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共情想象,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6)思维理论:第七感的经验基石:
促进自我认识的经验以第七感经验为基础。理解自己的想法能够加强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反过来说,假如父母能够经常和孩子讨论关于情绪的问题,尤其是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孩子就能够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情绪。
当人试图弄清楚另一个人的想法、意图或者信念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内省。通过回顾自己的记忆和任何与自己有所关联的信息,我们试着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进行思考和计划。”这个设想指出,内省是能够与对他人及其思维的理解相互关联的。
(7)第七感和大脑:右脑和前额区域的整合作用:
思维进程需要各种神经回路的配合,才能够进行高度整合的社交认知。这些回路都从孩童时期开始发展,因此不难想象,假如家庭环境能够支持孩子整合功能的发育,经常进行反思性对话和其他人际交流,那么孩子对于自身和他人的理解都能够得到加深。家庭内部经历能够促进前额区域和右脑整合功能的发育,从而促进第七感的发展。至于其背后的原因,将来的跨学科研究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