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13:知根知底才能百战不殆
代海涛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释义:
孔子说:在过堂庭审人们告状的时候,我也和别人一样,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此类(矛盾、纠纷、仇恨、恩怨)事件不再发生,彻底根治,解决到对方心服口服。这就需要了解真相,不知道真相时就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把话说太满,甚至说谎。要敬畏民意,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海讲:
孔子也做过官,从山东到洛阳,再周游列国五十年,多数时间都是被聘请为国府大臣,咨询顾问等,最高还做到过宰相。曾子引用孔子的这句话,说孔子在审理案件时也和别的官老爷一样,也是想快速结案,让受害人得到公平,让法制公平,让人民相信政府,让坏事不再发生。
这个解释是南宋朱熹版《大学章句集注》的解释,也是目前大多注解《大学》作者所用的解释。但是明朝王阳明先生却有另一种解释,他说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和别人办案听讼时是不一样的,别人都是想快速结案,处理掉事件,而我不是以结案为目的的,我是要寻找真相的,我要的是真相,我要的是公平。“大畏民志”的意思是“用高尚的德行让人民真正信服”,“此谓知本”,这才是根本。
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
《大学》用《礼记》原文进行解释的不多,王阳明是一个,有几位宗教大德和专业国学研究的教授也是这么注解的,但都没有《朱熹大学章句集注》通顺清晰,明朝另一位儒学大师张居正也有过独到见解,但最终还是归附到朱熹流派。
很多文人国学爱好者的《大学》学习是从张居正老师开始的,他在儒学方面确实居功至伟,功不可没,因为他是官员,还是大官,粉丝众多。但他很多写作都有“为朝廷写赞歌”的嫌疑,受到不少影响和质疑,再者他个人生活中修行也没有按照儒家伦理来,比较乱,这一点他不如曾国藩,所以我没有选择他的注解版本。
虽然王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以儒家思想教学一生,但王阳明先生一生也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他在婚姻、家庭、兄弟姐妹关系上都做的很差,既没有孝养父母(自己独自修行去了),也和几个兄弟因为意见不和闹掰了,并且终生没有原谅他的哥哥。尽管他创造了一套伟大的知识体系,足可以掩盖所有瑕疵,但从心学的知行合一上讲,还是尘归尘,土归土的。
孔子说,我们需要真相,我们不是为了把事干完,而是要把事干好,我们在对待人民矛盾时,不能用权力解决,要用真理去化解。这一点我特别支持朱熹先生的说法。
中医几千年流传以来,就是因为他能治根,也就是根治,忍着疼也要从根上调理。西医的方法论是先治表,然后慢慢治根,受伤了先不疼再说,再上药恢复。目的都一样,只是方法不同,看你的体质,自己选择。
学国学也是一样,各种解读,各种版本,看你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自己选择。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不知道就别乱说,要敬畏真理和真相,一切以事实说话,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用仁厚德行去教化民众,别用权力暴力去管制民众,遇上问题要考虑其背后原理,解决问题要考虑其背后规律,知根知底,才能百战不殆。知根知底,就是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