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是汪曾祺1982年写的短篇小说,初收于《晚饭花集》。
【故事】
故事开篇第一段用一句话,把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接下来,故事从主角鉴赏家叶三开始讲起。叶三是个卖水果的普通人,说他普通,又不尽如此。他不摆摊,不串巷,转给大宅门送水果。一个县城总共二三十家大宅门,全买叶三的水果。
叶三只卖水果给大宅门,倒不是因为瞧不起老百姓,也不是想攀附贵族。估计是他的水果,普通老百姓买不起。
他经常跑外,去采买新鲜水果。他本心也喜欢到处跑,不仅挣钱,还能看沿途风景,了解各地风俗。他买水果很下功夫,连哪家园子的哪棵树结好果子,他都知道。日子长了,他和园主混得特别熟。他买的水果都是“树熟”,不是“闷熟”的。
叶三卖水果也很严谨,每一个水果他都要亲手过一过,看看有没有虫眼、破皮、过小的,这些都被他检出去,贱钱卖给别的小贩。因此他的水果总是匀称的,保香保甜,外观还好。
叶三什么节气卖什么水果。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然后是杏子、桃子,樱桃;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
应季的水果总是在市面还没有时,他先卖。一些深居简出的买家见了他的水果才知道现在是什么节气。他的老主顾很多连看都不看,直接要几斤。
文中有一个段落专门描写叶三卖的各种水果,读到这里不禁感叹,连水果都能写出这般“花样儿”来。不得不佩服,汪老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力和如国画般富有诗意的笔风。
功夫在平时,汪老曾说自己从小喜欢这看看,那瞧瞧,发现生活之美。而且他博览群书,用他的话说,是爱读杂书,法布尔的《昆虫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都是他的读物。
再品叶三的性格,汪老没有一句概括性的描述。而我们通过上家园主和下家主顾对叶三的态度,就能深深了解到叶三为人忠厚实在。因此别人才信任他,和他相熟。这也是他惯用的写法——倾向性的内涵不特意说出来,而是寄存在“字里行间”。
叶三靠卖水果过活,还养大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成人,有自己的事业。他们都在布店工作,老大已经是二柜,他是布店的头一把算盘,年终结算都是他的活儿。所有人都认为老大会升为头柜。老二也不差,不是伙计,是三柜。
讲了半天都是叶三,叶三卖的各种水果,连叶三两个儿子的布店活计都写了有将近一页纸。这就是汪曾祺的风格,以风俗体现人物:
写叶三买卖水果,体现他的为人;写叶三卖的具体哪些水果,都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特色,是用细节将故事和人物写得更真实,好似世上真有其人,汪老见过。读者看了,脑子里自然也会浮现出这么个人。假如简单地写某人是卖水果的,大伙儿脑子里很难生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此外,这些细节也为叶三怎么会是鉴赏家做铺垫。
写叶三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活计,一是又从侧面表现出叶三教子有方,二是带动故事发展。
叶三的两个儿子成家了,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当爷爷了,可以享受承欢膝下、天伦之乐。
叶三五十整寿时,全家人给他过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用再跑外走街卖果子,他们能养他。叶三不同意,他说就为季四太爷,他也要坚持卖果子。他提出,儿子们要想表孝心,就把季四太爷送给他的画裱起来,再给他置办一口寿材。寿材就是棺材,提前买寿材是当地的风俗,意在“添福添寿”。
叶三口中的季四太爷,就是开篇提到的大画家季匋民。故事的30%讲完了,“男二号”季匋民终于登场。
季匋民是位有个性的画家。他画画时爱喝酒,画一张画能喝二斤花雕。这还不叫个性,最个性的是他喝酒不就小菜,就水果。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癖好,结下他与叶三的缘分。
叶三敬重季匋民。叶三给别人家送水果为挣钱,给季匋民送水果是因为爱他的画。他总是首先把最好的水果给季匋民送去。
叶三去季匋民家送水果,不用通报,直接从一个六角门进去,径直走到季匋民的画室。他给季匋民送水果,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抻纸,给他打下手,像个学徒。
季匋民画画时,叶三就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看着,屏气凝神,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深吸气,有时会忍不住低声惊叹。叶三吸气、惊叹之处,往往就是季匋民精妙之笔。
其实,季匋民不喜欢作画时有旁人看着。他也不喜欢听旁人论画,尤其是他的那些亲友。因此他很少串亲戚,有时不得不去应酬,也是稍坐就走。他讨厌别人不懂装懂地论画,还满心巴望季匋民赞同自己的看法,然后满世界宣扬,自己的观点得到季匋民的肯定。
不过,季匋民对叶三另眼相看,不然也不会默许叶三留在一旁帮忙、观看。为啥对他不同?因为季匋民认为叶三真懂。
季匋民最敬仰的画家是李复堂。叶三去别人家送水果,看到人家橱柜的玻璃里镶了四幅李复堂的旧画。于是,他用四张崭新的“苏州片”(大批量产的仿制画)和那人家换了。那人家还蛮高兴,以为占了便宜。这里又自然而然的讽刺冒充高雅之人的虚伪。
叶三则是实在的,发自内心的爱画。他从不胡乱评论。只有当季匋民画完后,问他,他才答几句,而且往往是一语道破好在哪。
季匋民画了幅紫藤。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季匋民万万没想到叶三能看出来,询问他怎么知道的。叶三说,因为花是乱的。
季匋民画一幅小品画。叶三说,这是一只老鼠,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很调皮。季匋民惊叹叶三敏锐的观察力,也由衷地高兴有人真懂自己。
文中有一段,用李复堂的风格,对比描述季匋民的画风。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李复堂是真有其人,是扬州八怪之一。康熙年间,他做官得罪上司,被革掉功名和官职后,终年以作画为生。李复堂粗笔写意,气势充沛;而文中的季匋民则画风飘逸,笔意疏朗。
汪老懂画,是受其父亲的影响。汪老从小喜欢作画。他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指导,只是学着父亲及其画友,自己揣摩学画。
汪老在《汪曾祺自述》中说,他如果没有考上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那就考国立艺专。即使他人已四十,都想过转行学画。假如是这样,中国就会少一位大作家,多一位大画家。
回到故事中,季匋民深爱画荷花。某天,季匋民画一幅墨荷。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季匋民画的是白荷花,莲蓬确是红荷花的。
季匋民自叹他是第一回听说。于是,他又在一张八尺生宣上画了幅红莲花,题诗曰:“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因为墨荷多以笔墨取胜,很少用色彩,加之季匋民的画风本是大写意,善于留白。所以季匋民画红色莲花算是破例。
乍一看“果贩叶三”,多少有点不敬之意。其实季匋民万万没有不敬叶三。他也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是自古的风气,可不是看不起他。
叶三是有学名的,因他五行缺水,故叫润生。季匋民给他起名为“泽之”。他常常作完画,送给叶三,题上联“泽之三兄雅正”或“画与叶三”。偶尔,他画完送给叶三,不题上联,说叶三可以拿去卖。题了上联,就不好卖出去了。
叶三对季匋民说,题不题上联都一样,他一张也不卖。他让儿子打好的寿材现在是用来存画的。
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不卖水果了。不过四季八节,他依然会搜罗好的水果,给季匋民上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作价钱大涨。好多艺术家都是死后名气大涨。估计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吧。人死了,不能再作新品,仅存的就分外珍贵了。
日本人都爱季匋民的画,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作。一个名字很怪的日本人,叫“辻听涛”,辻shi,轻声,日本地名,常作姓氏,意思是十字路口。辻听涛听闻叶三有珍品,远道而来拜赏。
日本人很讲仪式感,对艺术也格外虔诚。辻听涛就属这类人,他赏画前先用清水洗手,又焚了一炷香,展开画卷前还对画轴拜了三拜。
辻听涛边欣赏季匋民的画,边赞叹这都是神画。他不惜重金想要买这些画。不过他赶上个比他更虔诚的鉴赏家。不论辻听涛出多少钱,叶三就给他两个字,“不卖”。辻听涛只好空手而归。
叶三不卖画,是我们预料到的。别人都是从艺术角度赏画。而叶三则不同,他对季匋民既佩服又挚爱。对季匋民的画,他是看着从无到有的。对这些画,他用心鉴赏,钟爱至极。这般对人的挚爱,对画的钟爱,怎么舍得卖掉呢?
最后,叶三也死了。他的儿子们遵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同装进棺材,埋了。
两个字“埋了”结束了一段故事。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这就是“留白”的妙处。
我们可能会好奇,叶三果真一幅不卖,是对季匋民信守承诺,还是顽固不化。好好的作品,应该流传后人。就这么埋了,白白浪费……
【故事内外】
故事讲完了,我们再来品一品其中寓意。
汪老在《汪曾祺自述》中说,作家需要评论家。因为作家对自己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往往是不自觉的。而好的评论家往往能一语道破玄机,让作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认识到自己。
汪老说,认识自己是为了超越自己,开拓自己,突破自己。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吗?而汪老更形象的打了个比方,不要做一个磨道里的驴,走了十年,离不开那个圈。
汪老赞成作家写评论,他晚年也被邀请写评论。《鉴赏家》里季匋民对旁人论画的态度,也是汪老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评论文学应谨慎,懂不懂的,至少应用心体会,而不是硬生生的用理论套作品,像裁判打分似的,用分数量化作品的好坏。你真的懂吗,就给作家打分?
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也应了解艺术传达的意义,避免曲解艺术的内涵。因此,我们鉴赏艺术作品,不论是文学、画作还是雕塑,都应该像叶三靠近,储备常识,比如作家的经历、思想观念,创作背景。
只有掌握一些作品背后的知识,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像叶三,四处跑,看风景,懂常识,所以他能从紫藤叶是乱的,推敲出有风,品出紫藤画的精妙之处。就是因为有常识,他才看出来墨荷画的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
用心鉴赏,才能品出艺术真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