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知道转山是从书籍或者电视中了解到的,当时了解这是藏族同胞的一种信仰。转山而已,并不觉得有多神奇。
直到今年我们自驾游去旅行,途中我们偶遇到一位女性藏族同胞的虔诚转山。
高原地区的天气是风云突变的。刚刚还觉得太阳尽在咫尺,转眼老天就乌云翻滚,就好像有谁招惹了它,突然就变脸生气要哭的模样。
一会就有大风刮过,这里的雨不像我们内地还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豆大粒的雨点瞬间就噼里啪啦的倾泻而下。完了,这祸惹大了,老天爷开始彻底的发泄起来了。
我们的车在高原的山路上疾驰,心想躲过这片生气的云朵就可以雨过天晴了。好在这块乌云面积很小,我们终于穿过了雨区,行驶在海拔3000多米的道路上。
这位藏族女同胞身上穿着厚厚的袄子,头上戴着护具遮住了口鼻,两只手上带着木质的护具,三步一扣首的在转山路上。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身上全是污泥,额头上有一块青紫的印记,脚下的鞋已经没有色彩甚至有些破损了。
她每次都是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据说是“唵嘛呢叭咪吽”这“六字真言”,相当于汉族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类的诵语。)然后合掌举过头顶,降至鼻尖、胸口、身体迅速前扑。双臂前伸着地,画一个记号,起身,跨两步在记号处再重复以上的动作。
空旷的山间断断续续的传来她那木质手掌碰击的脆响,她仿佛在叩醒这里的山魂,我觉得她叩醒了我们的灵魂。
她们在转山路上无数次的将整个身体与大地绝对的结合,拥抱大地,感受大地的心跳,同时大地也能听到他们的虔诚。如此反复,数以万次的交流,她们早已知道彼此的心语。所以人们常说,大山在藏族同胞眼里不仅仅是石头的堆砌,而是她们的心中的神灵。
他们的行程是57公里,快者日夜兼程当天可转完,而一般人则2到3天时间才能完成。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被这种虔诚所震撼、所感动。
在《狼图腾》书中的阿玛为了向苍天祈求上天赐给他们牛羊一片草原时,硬是一步三叩首地坚持了半个月。阿玛因为年老体衰死在了转山的路上,儿媳妇马上接替那个愿望,后来还真的出现了一大片的草原。
我觉得我们的写作也应该像转山那样虔诚,只有这样的虔诚,才能写出让人感动的文字。没有任何的功利,没有任何的迎合,只有我们最真实、最纯粹的感受。
《转山》这部电影是我在看《行走的路上》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提到的。于是上周周末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观看了这部电影。
是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孤陋寡闻是因为没有动人心魄的打斗场面;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情;没有尔虞我诈的商业斗争;也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战争情节,甚至你都找不到这部影片的高潮,非常纯粹的文艺片。整部片子的呈现出的就是娓娓道来,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书豪在路上的所有经历。
影片的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从台湾独自一人来到内地,开始了从云南丽江至西藏拉萨的自行车转山之旅。
张书豪在旅程中全程都是骑着自行车,奔走在路上。我想他最开始绝对没有想到完成这个遗愿会那么难、那么苦,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骑行路上有直上直下、弯弯曲曲的山坡,需要极强的体力、控制力、意志力;有天降大雨或者大雪的意外惊喜,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有饥肠辘辘的野狼,需要冷静与勇敢;还有呼吸急促的高原反应和未知的病痛,需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这些所有的种种有些时候稍微不注意,就跟这个世界永别了,就真的与山脉合为一体了。
如此艰难、如此磨难,都没有让他停下步伐。在最后一个关口上,路上的车俩出于善意想带他一程,都遭到了他的婉拒。
为什么?就是因为虔诚。
这是哥哥唯一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希望能替哥哥走完每一步,希望哥哥能够没有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参加写作训练营的每个人都是热爱写作的,就应该像藏族同胞转山一样,拥抱我们的梦想;就应该像张书豪那样,坚定不移的走在路上;就应该像《狼图腾》的阿玛和媳妇一样,在路上要掏出我们的真心,记录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得,分享给所有的读者。
写作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会一如既往的行走在写作的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