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里,王德峰说:「人生在世,最最重要的不是那些聪明和机巧,以及比别人更好的机遇,而是信念。」而今,我深有体会。
每当到了新年,我总会回忆上一年做了什么,但我发现,今年的我虽活得充实,却又迷茫。我像是一只无头苍蝇乱撞,写些自己曾经鄙夷的文章,来换钱。但到头来,我什么都没换来,却换来了一堆烦恼。
我以为,我能写出他们需要的文章,但不行;同时,我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是对的。
我想了很久,依然没法释怀。这时,我的眼睛瞄向了书柜上的《道德经》。
时隔四年,我再次捧起道佛。
好久没看了。那时,我以为已经读懂了,但面对现实时,我还是没能践行。
哲学真的用吗?
那时,我带着这个问题,半信半疑地翻开道德经。现在,我又需要它了。
而今再次重读,会疑惑以前的我是如何看完的。看到「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仿佛回到从前的我,但我已经能看懂了一些道理。
《哲学导论》的最后两章,王德峰教授提到了「虚无」与「终极关怀」。
每当想到了死亡,我便感知到那无法消解的虚无。但他却说,不仅仅只是想到了死亡才会有,而是我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虚无。他讲到了《红楼梦》里的散曲。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段话,很有佛学的感觉。佛教是离「终极关怀」最近的宗教,它始终站在虚无的一边,回观人生。《法华经》里,有这样一段话,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件事便是「了生死」。佛学很消极,却有「正言若反」的智慧。
同时,我想到了庄子的「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像是在繁花似锦的田野里,笑着对我说出这句话。
人需要信念。而学习哲学,便是让你找到信念,并践行。
我看过很多哲学书,却从未践行,直到王德峰讲到「哲学」与「学哲」时,才恍然大悟。道家也罢,佛学也罢,只有去践行了,才是学懂。在这一刻,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话: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的内心终究还是个小孩。我很喜欢写作时的感觉。我可以为一句话的字、标点扣来扣去,也会写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也会因想到好点子,而兴奋得睡不着睡觉。
王德峰教授,在讲到他的同学都投身于市场经济中,当个弄潮儿时,他说:「人各有命,性格就是命运,我的性情还是和哲学比较亲近一点。」也许,我的路子不是为着那点东西而活,而是继续保留着自己的锋芒,自由地绽放自己并不动人的光芒,最后饿死在街头。
想到这个结局,我就觉得兴奋。我找到了自己信念,并决心为之践行,活出自己的姿态。我想,这就是哲学的有用之处。
最后,我引用王德峰教授的话送给大家:「我们的价值,建立在灵魂的内在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