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话,……”之后便是做家长的一些口头承诺或恐吓,如果孩子照着大人所吩咐的模式按部就班,则大人分外高兴,并贴了“懂事孩子”的标鉴。
若孩子具有独立的个性与见解,并一意孤行按自己的意愿所行事,与家长所想要的结果背道相向,则容易被家长贴上“不懂事、不听话”的标鉴。
1小林是在听从父母话下长大的孩子。从小林记事的时候起,他的父母经常以小林懂事听话为荣,时常赢得邻居和亲人们的褒奖。
一次村里举办歌舞晚会,前来观看的是人山人海,热闹空前,小林的妈妈也不例外,来到了晚会现场。
由于人多,小林的妈妈只好抱着小林。时间久了,年幼的小林感到很不舒服,便挣脱着要下来。
林妈妈说:“好孩子,不能下,一会妈妈给你买糖吃。”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小林又要下来,他的妈妈却说:“你若下来了,野猫子会把你调走的”。
整场晚会下来,小林的妈妈就是这样左哄右骗地抱着小林,小林听从着妈妈的话。
回到家里,小林的腿长时间抱着压迫的失去了知觉,瘫坐在地上。
他的听话,果真换来了妈妈给他买的水果糖。
小林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听从父母的话的循循诱导下,逐渐长成了家长口中的模样。一切都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对待一切事情没有一点主见。
小林变成了第二个爸妈的模样,爸妈的大脑主宰着他的一切,他就像一台听从发号施令的机器,运行着他人己给设定的轨道。
长大后的他到了谈婚的年龄,有人给他提亲,他开口便说:“这种事我作不了主,你去问我妈吧”。
与其说听话的孩子懂得“孝顺”,不让家长费心,不如说正在培养一个妈宝男的稀缺物种。
这样的物种在父母尚未老去的岁月里,有人呵护着、疼爱着。但以后终有的苦,一定会回报于他,只不过是后知后觉罢了。
从小很听话的孩子,在父母的教唆下,永远长不大,也不会有一番自已做事业。
听话的孩子有奶吃,并且会吃更多的年,永远是个嗷嗷待哺的娃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不听话”的孩子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已的见解,那怕是错误的,终会给自己买单,使自己在成长路上越走越远。
2我的邻居的一个孩子叫明明,就是典型的大人眼中“不听话”的孩子。
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自然课上,当讲到蜜蜂采蜜这个章节时,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叮嘱同学们,一定不要在花丛间捉蜜蜂玩,第一它是益虫,第二蜜蜂的尾部有虰,可以虰伤到人。
明明回到家里把老师的话一五一十地对妈妈讲,妈妈也以同样的回答对明明说:“蜜蜂会叮人的,叮了以后会肿痛的”。
天生好奇的明明对任何事物怀有一种非要弄个明白的心理,好奇与冒险驱使着他,一次放学后,他果然捉住一只蜜蜂。
他把蜜蜂捧在手心里,可爱的小蜜蜂可能受到外来不明的恐惧,在他的手上留下虰针,明明尖叫一声放开了手,小蜜蜂挣脱着飞了出去。
明明哭叫跑回家里,妈妈赶忙把他带到医院处理。
明明用他的亲身体验宣告了一件事情的真实性,这种知识的获得源自他对待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不听话”。
凡事愿意问个为什么,并亲身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对于错、得于失,而不尽然地一味地听从长辈的教导。
3明明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充满着对事物的好奇与敬畏,敢于试错,勇于试错,而不是因为家长或老师的教导“那是错的”而放手。
他在错误中不断的纠正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历练不断丰富,而不是听信于他人。
他不愿意相信耳朵,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晴,来发现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长大后的明明有独立的人格修养,有丰富的阅历知识,如今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以及和美的三口之家。
听话的孩子有奶吃,不听话的孩子有饭吃。奶早晚有一天会断绝,而有饭吃的孩子会吃得更长、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