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

图片来自彬姐

【微故事】

公司的表彰大会开完了。

胡亚琴别的没记得,就记住了三拨儿人,依次上台领奖,斜披着红绸带,胸前还别着大红花。用底下那些议论的声音来总结:真傻!

随后,大boss在有感而发的“五分钟”感想里,提及了他为什么要求人事部门搞这样的形式,在他看来,表彰的仪式感远重要于获得奖金的现实感,还建议以后要多留下有仪式感的物件给那些值得表彰的同志们;若干年后,当大家都退居在窝时,守着一堆曾经的获奖物件,肯定要比用去了那些钱更有意义。

胡亚琴心里暗暗赞同了这一观点。虽然boss的感想发表花了好几个“五分钟”。

仪式感这词儿,放在很多场合都应该很重要的。

做学生的时候,成为少先队、团员,都会有个仪式,取得了荣誉,呱唧呱唧鼓掌中领个奖状,带着个铅笔本子啥的奖品回家,那别提是多骄傲的事儿了。

入社会了,结婚这档子事儿,就更需要仪式感了。每次看到婚礼现场设计的“父亲将女儿的手交给了面对着他们的这位真诚的小伙子”,胡亚琴总会自发感动得泪光闪闪,这一仪式的神圣感油然而生。

外出旅个游,怕拍个照,代表一下“到此一游”的激动,剪刀手的仪式感蹦出来没商量。

最激动的仪式感,莫过于比赛馆里的升国旗奏国歌了,谁不都是等着这光辉灿烂的一刻。

就连这过年,也是需要仪式感的。这点,在胡亚琴老妈那儿,被体现得相当到位。

胡妈妈老早就开始了家里的大扫除行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被清理了下;不能清理、不懂得清理的,都被胡妈妈藏了起来。

这要是被胡亚琴打开抽屉发现,很多东西塞在里面,就会恼火老妈的这种掩耳盗铃的活动。

胡妈妈很生气,过年没有个过年的气氛,胡亚琴自己不花心思搭把手,还埋怨她,心里那个委屈劲儿、怨气,还有不太好看的脸色自然就摆在了面儿上。

胡亚琴知道她妈是喜欢把过年的仪式感弄出来,可她坚决认为,平时啥样,过年就啥样儿,用不着装。卫生问题更是如此,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平时能做到的干干净净,过年根本不需要大费周章,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过去,生活条件不咋的,忙于工作的人,尤其是她妈这样不善于卫生管理的人,这大扫除的活儿,总会挨到逢年过节才进行一下;这其中的仪式感是很浓的,浓到过年要买几副红蜡烛、买几串红炮竹、买几副红对联儿。

胡亚琴一直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可笑。

不过,胡妈妈的唠叨,胡亚琴还是听的,不管怎样,胡妈妈也是为这个家好。虽然现在没有老爸在,过年串门的人几乎没有,但这些仪式上的东西还是要做的。树活皮,人活脸,何况胡妈妈还是这么爱脸的一位。

胡亚琴告诉她老妹儿,给了老妈一些钱过年,这也是属于仪式上的,她很清楚胡妈妈得了这些“年终奖金”,百分百还是会用在胡亚琴儿子及这个家的身上,但,给与不给,肯定是不一样的,现在给与以后给也是不一样的。过年,就是个表彰他人、表现自己的关键时刻,不赶在这时候搞仪式,那就真没年味儿了。

胡亚琴心里,还在想着那些披霞戴花儿的公司得了先进的同仁们,看着他们从台上走下来,面容上的那份红光,真的还蛮值得艳羡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高 平 【摘 要】仪式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功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仪式之于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基于仪式所产生的仪式...
    子非鱼lily阅读 13,191评论 0 13
  • 大前年春节时,我干妈带着女儿,以及耄耋之龄的母亲去了厦门过年,彼时,她的故乡武汉春寒料峭,冷风透体。 今年过年时,...
    爱睡觉的邓公子阅读 3,053评论 18 62
  • 每个人都有想要读书的好习惯 ,就连简书中也要大部分人在推荐各种各样的好书 这个时候去百度找这些书时都会发现没有关于...
    君行雪阅读 376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