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TALK--How frustration can make us more creative | Tim Harford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一劳永逸,比不劳而获多了一个驱动力,就希望能够永远转下去,但目前还没找到可行的实现规划,就先这么耽搁了下来,趋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本能,就连我这个"一劳"和"永逸"比起来也一点都不吃亏。仿佛那些个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要了我们的命。
上大学那阵儿,期末考试我们都眼巴巴的看着老师,期待他能画个重点,更好的就直接给个提醒。然后期末周那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忽然间就找到了丧失已久的智商,上课听不懂的突然就能自学了!而且这种应考式的学习总有一种敷衍的成分在里面,
"那个不用看!老师说不考"
"不用懂原理,会算就行了!"
然而就这样,也能混出个人模狗样的成绩,然后那些所谓知识,考完就还给老师了。学生,甚至于大学教授似乎都开始接受现在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如果说那个老师真真切切想让同学学点儿东西的,隔两天布置个抄不了的作业,期末考试重点和海洋一样广阔,期末卷子理解当年的题目比重高。可预想的结局是这个老师会被骂的很惨,到这门课一定会很久都在脑子里徘徊。
因为我们竭力逃避的,终会使我们成长。
一直都有"逆境出人才"这话有道理,但也不全对。我认为有些人本来就是人才,不过逆境让他们成长的更有些身不由己的意味。
从小处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具有冒险精神,到这个冒险精神往往停留在旅游时候不经意遇见的风景,去尝试好玩儿新鲜的新事物。但真的到被布置的任务上面,我们的所谓冒险精神都蔫儿了,就算是大学的社团活动,我们也多多少少想顺着这么多年来社团组织眉笔既定的章程把活动举办完,万事大吉。
但这一锅不知道被多少届学生热过的剩菜,还真的能吸引到别人么?创新的能力首先就被压制在了这个既定的条条框框里很难跳出来,很容易走进一个自己没有热情,更带动不了别人的热情的死胡同里去。
创造性是个很模糊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凡这个创造性还在脑子里就必须要转换成物质才能被定义成创作,也正因为这种朦朦胧胧的性质,创新性在很多领域都不可或缺,像是音乐家的专辑,画家的画作,作家的文章等。
说到行文一事,总有憋不出话来的时候,<冰与火之歌>的作者说自己行文思路堵住的时候,"像是清除蹲在马桶上大便干燥的感觉",这种所谓的思路闭塞的解决方法难道不是充实自己和跳出现在的固有的生活圈么?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就算我笔下是闭守在家门里的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和思路,为了保证我和我笔下的"我"的完整,也要推开门去远处走走,那里有不一样的风景。
不要再刻意逃避不熟悉的环境和看似逆境的挑战了,因为,凡是你所逃避的,终将来临。
图片来源:网易公开课
“本译文仅供个人研习、欣赏语言之用,谢绝任何转载及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译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担。本人同意简书平台在接获有关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