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来听听》大概是我近十几年来第一本真正阅读的书,有一字一句读,有标记重点,有旁注想法,有参与讨论,且将思索付诸纸面。
02
今天读完了特级教师周益民的中文版序、译者蔡宜容的译者序、前言和第一章。每一部分都有让我触动的话。
反思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是带着已有的“先见”与儿童开始讨论的。我们对自己的“先见”确信无疑,我们所希望的,是讨论活动直接快捷地逼近那个“先见”,我们的提问,不过是一种带有暗示性质的“诱惑”。--中文版序P4
教育工作者的谦卑和学习者的饥渴,本来就是光影相随,相生相灭。--译者序P2
“先见”这个词真是精准。
“预先准备好的意见”不见得是“偏见”,但有着“先见”的讨论一定是封闭性的。孩子的“说”必须对应我们心中的答案,其他的答案我们一律不“听”。大人似乎对自我认知的这个世界有着迷之笃定,不一定需要别人肯定,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是绝对的权威。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觉得自己太可怕了。结合《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书籍的理念,我想,我不止应该在沟通时蹲下来,更应该在心里谦卑下来。
从自己开始学习当一名读者和说话者,这是进步最佳法门。--前言P4
如何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需要父母自己先快乐起来。
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父母自己先优秀起来。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很好谈论自己阅读过的书”并“能很好听别人发言”的孩子,则需要父母自己开始“很好谈论自己阅读过的书”并“能很好听别人发言”。
对,从现在开始,做一名读者、说话者和倾听者,从而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03
第一章的功能如题所示:揭开“说来听听”的序幕。
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图和作者对阅读行为的几个比喻。
该图表示,阅读实质应该包括选书、读书(也就是该图中的”阅读“)和回应。
作者藉由“井底蛙式的阅读”来说明:光凭借个人的阅读经验来选书和阅读具有保守性和局限性。
他提出“和一群有相同理念”的人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可以“引发我们对书籍的深度探索”。这种以正式讨论和读后闲聊为方式的交换信息和分享热情,也就是指的“回应”。“回应”既是对”阅读“的思考,也是调整”选书“的依据,同时应该就是本书的“说”来“听听”。
我认为教授阅读的教师们有责任帮助儿童参与这出阅读大戏,帮助他们成为剧作家(改写文本)、导演(诠释文本)、演员(演绎文本)、观众(积极地接受文本并予以响应),甚至剧评(对文本做评论、解释与专题研讨)。
以上比喻准确地表达了给孩子阅读的目的。然而,怎样接近目的乃至达到目的,明天阅读第二章才能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