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孩子自由玩耍的重要性,摘录一段话:
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研究人员对两类幼儿园四岁大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进行了研究,一类幼儿园强调自由玩耍,而另一类幼儿园则重视培养语言和计算能力。
一年后以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在各项关键认知能力上都取得了高分,比如自我控制,注意力分配,工作记忆(所有这些能力,总是跟学术成就和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成就高度相关)
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玩耍的好处在于它高度认真,当孩子玩得开心时,他们是最专注的,实际上受控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信服,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因为在玩耍活动中已经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以后,仍旧让孩子们留在那些传统的幼儿园,似乎有些不道德了。
研究人员这样写道:
“自由玩耍,看起来往往平淡无奇,但实际上至关重要。”(摘自——《想象》乔纳 莱勒)
所以,我们要共建城市里的亲子运动社团
外境:森林绿道环绕,天然运动场
内境
经过将近1年多的时间,从一个偶然的念头到如今初具雏形,孩子们有了自己一个自由撒欢的地方,这个地方并不大,也不豪华,但却因为有玩伴而变成了孩子们的“后花园”。
一群志同道合的父母,还有一群从陌生到熟悉的小伙伴,这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过程,让我越来越确信人们需要一个个部落去构建归属。
如今我们从曾经的村落走进看似高大上的社区,但因为彼此缺乏合适的沟通途径,即便偶尔交流,也属于泛泛之交,并没有一个纽带让大家深交,即便深交,因为三观的不同 我们也不会和不是同道中人的人们进行持久而深度交往。加之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无论是个人,小的家庭环境,还是大的社会环境都让人与人之间沟通,从技术上讲更无障碍,从情感和精神上越来越有障碍。
人性中对唾手可得的东西,总不会太珍惜。所以,慢慢的我们拥有了习得性的麻木感,对人对事对这个社会,因为这种麻木感,成人活的越来越现实,孩子们活的越来越物质。似乎只有看得见的财富和物质才是可以某种程度激励人往前走的原因。
被物化的动机,最终有一天都会失去它的效力。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如果为了更高的分数,为了更好的收入,这都将会使一个人陷入无边的无助和无意义。那一天的到来,每一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有的人会挥霍人生,有的人会结束生命,有的人如行尸走肉般麻木不仁,这都是正常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昨天老公给我讲《与狼共舞》的剧情,又讲到十字军东征,讲到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无法建立起来价值观的。
我戏称他是我的“家教”,每周我们去森林公园过周末,他可以一个人在家通过读书、看电影等方式补习功课,等我回来再给我补课。
推及他所说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无法建立价值观。”的话,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没有相对明确的价值观,又谈何我去教育属于未来的孩子,这是一个大命题,需要更多关注孩子子的父母去深思。
早上上学路上,我问多多:你觉的森林小屋的活动有意义吗?
她说:有
我问:为什么?
她说:我们可以有伙伴一起玩?
我说:一起玩和上培优课的区别在哪里?
她说:一起玩就可以向其他人学习他的优点。
我又问:“那你觉得组织一些什么活动比较合适?”
她说:“小孩子感兴趣的。”
我说:“那我怎么知道你们对什么感兴趣?”
她说:“你可以问大家啊,你别自己想,是你想让我们跑步,我们都不喜欢跑步。”
那我们就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撒欢、跳绳、跳皮筋吧!
早上还有一位妈妈给我们反馈,她问小朋友下周还去森林小屋不?答说不去了。问为啥?答:到时候又恋恋不舍,不想回家。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我们看见孩子,发现孩子,让孩子们给我们机会去了解这个时代的这一拨孩子,放下所有的理论和概念,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去探究一个又一个不断在进化的孩子,他们才是可以给我们希望的火种,保护孩子的天真与思想,我们会有惊喜。
前天,当一个小朋友无意间提到“机器猫”,一个阿姨问:“机器猫是什么?”
被这位四年级的小姑娘反问说:“阿姨,你是真傻还是在装傻?”
阿姨面露尴尬的说:“我真不知道。”
小女孩继续说:“我2岁的时候就知道了,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还不知道,难道不都不为此觉的羞愧吗?”
我们在旁边一起摘菜的妈妈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相视而笑,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他们不是知道的太少,而是知道的太多,他们不听话,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的确是一群“无知而无趣的人。”
还有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一边炒菜, 一边大大方方的给我们几个帮厨的阿姨说她关于谈男朋友的事情,我们几个听着的阿姨又惊讶于孩子们的成熟,又庆幸我们似乎找到了支持孩子度过青春期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孩子们安全而自由的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有这样轻松而自由的生活空间,彼此都会沟通和交流所有她们的话题,我们又能够适时的去引导。
感恩我们走在“解放父母 发现孩子”的道路上,和孩子一起生活,是最触动我们的“妈妈课堂”。让我们从这个不起眼的森林一角,逐步走进更多社区,组建一个又一个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