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早在读师范学教育学这门课的时候,早已成为不好意思说不理解的词语。然而真正的理解,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儿。
本学期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北京从腊八这个春节的序曲开始,到正月十九的残灯末庙结束。老舍先生选取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这几天,用典型北京话的儿化音和北京口语展现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二是习作是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正是因为次,在备课时,我就把关键点放在了这两个点上。至于教参建议中略提的“点面结合”,想到上学期已经学过场面描写单元,因此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点进入我的教案。
课堂按部就班走到“元宵(或汤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个自然段,由扶到放,该孩子们自己赏析了。我让他们自己读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看法。
蔡小迪说:大家好,我认为这个段落里有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段先总说元宵明月当空、悬灯结彩、火炽而美丽的特点,这是面的描写;然后再说店铺的灯的材质和样式,这是点的描写。
刘昊燃说:老师,我认为这不是点面结合。写灯的句子是:“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依然没有具体的那个位置。就像你曾经说过的,如果面是航拍的话,那么点就是具体的事物,描写灯的这句话不符合这个特征。
李雨泽说:老师,我好像找到了点面结合。“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这就像航拍器把镜头从空中往下降,对准了干果店了一样。刚才蔡小迪说的是对灯的总体描述,而干果店就算是点的具体描述了吧?
我心想,是呀!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孩子们不仅回忆了上学期学的知识,也以这段话为文本,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理解。而我,也开始对孩子们有了重新的审视,他们不是什么也不会,只要给他们机会。
那么,这段里还有什么值得赏析?
他们陆续说了“又”字点出了元宵节不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作者拿除夕和元宵的对比,写出了元宵特有风俗习惯;一样的意思作者的分别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从中感受到中国的语言的博大精深……
如果把这段话当做阅读理解的材料,你会怎么出题?自己出的题自己需要组织参考答案。
他们给出了这样的题目:
1.这段话都有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产生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2.同样的意思,用了不一样的词语来表达,你会仿照这个句子写一个场景吗?
3.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中“又”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好吧,好的!我承认,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给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