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中,老子喜欢炼丹,因为他精通火候,天天守在炉子旁边捣鼓这事儿。大锅煮小鱼是金丹,知足是大还丹。下面单讲这个大还丹。前文曾多次讲到,儒生喜欢隔岸观火,有意无意地误解老子。为了避免先入为主,证明此言不虚,并非污蔑,干脆让儒生先行说法,列位可自行比较,自行判断。
道德经里,多次讲到知足,先看三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林语堂: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南怀瑾: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
两人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讲人的问题,或说生命,或说欲望。实际上,老子从来不讲凡人的心思,通常他只谈做事,即便说到德行,也在做事上谈。在老子的观念里,不存在脱离事物的德,或者说,德是活的品行,可以在某件事上体现,然而孤立的德行根本就不存在。假如脱离具体事,直说某人的德性高,在老子看来,说出这话的人,其动机一定不对,不是自夸,就是谄媚。
这样看来,林先生的解释有点问题,他是在字面上解读,或者说,他在翻译老子,唯一在字面以外的发挥,他讲到生命,知足让生命久存,这算不上错,却没把深层的意思讲出来。林先生的解读,可以看出他的严谨。而南某则完全是自由发挥,和老子没有半毛钱关系。知足是指这件事有没有到位,不是常人眼里情操上的满足。比如经营一家企业,不是说挣了两亿该不该觉得够,而是说企业本身的运转,正常情况下该挣多少,假如挣了不该挣的,那就不知足,假如都是应得的,那就不算不知足。这里的长久,是说让这件事长久运行下去,而不是身体万寿无疆。况且,大海藏的多,日月不停歇,都没见出啥事。儒生喜欢标准答案,推举莫名其妙的知识,把真理认作死东西,永恒不变,拿出一把钥匙却想打开所有门,呆头呆脑。南某人显然不呆,他在口若悬河的侃大山。误读其实大同小异,都差不多。知足解释为满足,不准确。知足是数字意义上的足,像成本核算的管家那样,份量够了,这与儒家的道德无关。同样道理,知止并不是适可而止,而是不能干的事就该停下来,这是做事的思路,不是做人的劝诫。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就在做人做事。谁都没错,可是,假如做事的时候谈做人,做人的时候谈做事,驴头不对马嘴,找自己麻烦。
为了加深印象,这里多说几句。甚爱必大费,意思是过分偏爱某件事,劳心费神以至于不计成本,必然会牺牲全局利益,这是有害的。多藏必厚亡,意思是库存如果过多,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会周转不灵,一旦遭遇变化,必然难以应付,很可能死的很难看。原文开头提出了三个问题,身可以指身体,也可以指事体。换成书呆子的话说,身是指本体。你看,书呆子并非一无是处,用概念说话,有时也不错。
【道德经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