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不知怎么的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芦苇荡,思绪把我带回了那个可爱的年代,一个蓝天碧水没有污染的纯真时代。
我的家乡在有着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白洋淀的特产不是荷花,是芦苇。而芦苇不只长在大淀里,还长在广阔无边的田地里。80-9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几亩芦苇地。我最快乐的学前时光,也与芦苇有关。
最开心的是夏天,我可以跟着大人去地里给芦苇打药。我的重点不是劳作,当然是玩。芦苇的叶子折下来,可以编成小乌龟、蛇,或者吹口哨。有一次还在芦苇叶间发现了一个鸟窝,掏到很多鸟蛋。回到家里,我就在院子里用两块砖盖起炉灶,中间放上柴火,开始烧鸟蛋。隐约还记得那味道并不好吃,但我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地里还有很多小水沟,水沟里有鱼儿。总有人去逮鱼,那鱼的味道别提多鲜美。
记得地里的微风特别凉快,尤其吹过芦苇地,哗哗的声音,听得人心里特别安静。有一次家里大人下地不带我,我就自己去地里找他们。那时我还没上小学,但是胆子尤其大,天不怕地不怕的就出发了,独自走在田里地上别提多凉快,多开心。
每年秋天芦苇遍地金黄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收割。这时,人们才真正开始一年的忙碌,因为要把打下的芦苇编成席子。这个步骤很复杂,先是把芦苇劈开,用一个专门的工具,现在想不起来叫什么了,劈开芦苇还有一种东西掉下来--鸡皮屎,这个可以喂鸡。然后,劈开的芦苇要洒上水用碾子碾平,这之后才会变得柔韧,才能用来编席子。一个席子长约2米,宽1米,往往需要两个人一起编。小时候我也学过,不过也只是编编席角。一个编好的席子,能卖很多钱。我记得一次家里卖了100来块,这在90年代真是一个大数,能买好多吃的,猪肉、鸡蛋、面粉,仿佛一下就变成了大富翁。
上小学后,语文老师有一次说,你们现在是最快乐的时候,童年,那是金子般的童年,一去就不复返了。那时,真是不懂这话的意思。现在回想起来,倍加懊悔,怎么当初那么不珍惜时光,让童年跑得那样快?它果真是像一只快乐鸟,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记忆中的那片芦苇荡,不时在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