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场白
这是向公司管理借鉴内容的第二个小话题。
2. 话题来源:
一个家长对一个中学生磨蹭行为的焦虑。学生懂事,脑子够用,从小习惯很好,为什么还磨磨蹭蹭?我跟这个孩子有长达半年的接触,我怀疑她有一定程度的疲劳症。
3.什么是疲劳症:
繁重的工作和职场压力,会让人们感到劳累、焦虑,甚至进入一种精神衰弱的状态。这是一种“职业疲劳症”(burnout),它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损害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团队合作。
疲劳症也有人翻译做精力精力衰竭症或者职业倦怠。对应成年人的工作压力,学生也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人需要应对职场关系,学生也要面对学生团体中的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亚历山大。成年人出现的疲劳症,孩子也会有。
4. 疲劳蒸的表现:
“职业疲劳”包括以下3种症状:疲惫、玩世不恭和无力感。
a.疲惫,身体,认知,情绪都疲劳。
身体疲劳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说的累,提起来一条儿放下去一摊儿的那种,打不起精神来做事情。举例:不愿意动,葛优瘫,贪食,喜欢被动接受信息比如看电视……用时髦的网络语言,就是“丧”的状态,别人批评他的这个状态的时候,很容易擦枪走火。
认知上,没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走进死胡同,走不出来看到问题的全貌。比如他可能貌似在看书,但是半个小时翻不下去一页,走神发呆中。或者解题的时候钻进一个细节出不来。
情绪上,厌恶眼前的工作或者学习科目,根本就不愿意开始着手行动。不行动又会产生愧疚感甚至罪恶感从而一步步进去身心俱疲的状态,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可能愧疚感更加强烈,比如那些凤凰男女的种子选手们。
b. 去人格化,玩世不恭.
这种症状可能因为工作量过大,也可能因为严重的人际冲突、或无法参与工作决策造成的。
这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我不跟你玩儿。”
例一:“我是流氓我怕谁”
例二:开会迟到罚款五元,老娘拍给你20块钱,够迟到四次了!
例三:复习?才不呢,爱几分几分。(这种心态其实有一种挽尊的逻辑,没有努力考不好是有借口可以原谅的,努力过还考不好,我就真没戏了)
c. 无力感,没有成就的感觉强烈。
——都是我的错,我笨我蠢我学不会。我搞不定某某,我能力不足,我应对不了特定的情况……
无力感不只表现为守弱,有时候也会强势爆发。
——都你的错,都是他的错都是环境的错。反正我没错!
这种强烈对抗情绪的背后是无力感,因为除了埋怨别人,他真的做不了别的了。
5. 疲劳症的量表
常用的量表是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了解使用方法。对于孩子,肯定不能直接拿来用,要有策略的地询问。
6. 应对策略
a. 补充身体和精神能量,提升专注力。
通俗的说就是吃好饭,睡好觉,增强体质,愉快社交,有朋友,有爱好,从此正能量。这一点家长都容易做到。
b.改变视角,调整心态。
重建积极心态的意义大于成绩导向的活动!
举例:贝蒂的单词作业的故事。
核心是:暂时降低期待值,实现小步快跑。
背后的逻辑是:才能与任务不匹配造成压力,压力下产生焦虑,焦虑导致无力感,无力感加重精力衰竭,精力衰竭阻塞各种通道,产生坏的结果。
倒不如降低期待,让孩子有合适的香蕉高度,从而重建信心。
c. 跟压力源保持距离。
刚才说了压力来源于期待,这个期待不仅仅是成绩目标,还包含了人际关系,学习环境等等。
对于压力值过高的部分能躲就躲,躲不了的想办法解决,孩子解决不了的,家长出动帮助解决。
例一:亲戚家孩子,姥姥总是给压力,妈妈的做法是跟姥姥沟通,不让她给孩子太大压力,最后孩子也考上重点大学后来很幸福。
例二:电影《美丽人生》当中父亲在这方面是个榜样,他让把残酷的生活当成闯关游戏。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不能改变的环境,比如受老师歧视一时又转不了学,可以学学闯关的说法。
这种心态在职场中有用得很。
d.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
人是社群动物,来自我们的基因,宅文化再发达,孩子也是需要健康的社交关系。
社交网络越温暖,孩子玩世不恭或者冷漠就越容易缓解。
例子:一个姑娘的自卑心结被同龄姑娘解开。
我自己很宅,我觉得在这方面你们都能比我做得好。
7.结束语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有用,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