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最基本的前提是需求,解决需求问题需要的是钞票(钱),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对提振消费肯定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决不能把发钱当做长远的办法加以无节制的使用。老百姓手里的钱需要的是用劳动换取,通过劳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然后再用劳动所得去消费,从而使经济整个循环起来才是长久之计。
在特殊的时期,由于消费比较低迷,导致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活力不足,就业形势必然也就比较严俊了,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的是整个经济的启动。如何启动经济呢?这就要是看什么样的经济模式了,如果是计划经济,重视的是生产和积累,这个积累不仅仅表现在资金方面,更重要的表现应该是实物产品,只有有了比较充足的实物产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处于从动地位的是劳动者的收入,通过劳动既能够实现实物产品的积累,又能够使劳动者有收入。当实物积累的速度超过了劳动者的收入后,可以考虑的是给劳动者增加劳动报酬,从而使其具备把实物产品消费完的能力。
如果是市场经济,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资金注入,这个注入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一是注入生产启动资金,把生产先搞起来,然后让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用报酬再去消费。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以前的积压仍然很难消化,同时每一轮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者都是要抽取一部分利润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投入的启动资金多,能够带动的消费能力比较小。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劳动者并不等于全体国民,人口数量有限,所需消费的物资也就有限了。
二是直接给老百姓发钱,直接发钱可以做到人人手里有钱花,然后就可以提振全民消费,当思想认识仍停留在钱唯我支配的境界时,发钱比割身上肉都感觉疼。在此必须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大众化的倾向性消费的管理,由于是人人有钱,很可能会出现一窝蜂地做同一种消费。类似于新冠时抢药、抢菜一样,价格被炒得老高,大家钱没少花,但是消费品的消耗量并不高,把钱大量让投机商给拿走了,最后消费能力提高的并不明显。
二是社会保障,前几天报道的九个月时间,全国有五十一亿人次就医,这对提振消费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老百姓拿到钱之后,怕生病就医,所以尽管有了一点钱,感觉还是存起来比较好,以备不时之需。当然社会化的保障包括的内容并非就医这一个方面,比如九零年代到两千年之后那段时间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人数比较多,消费需求也非常高,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保障,即便是有一点钱,也不敢去放手消费。有相当一部分人连最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没有缴,有钱存起来,或者缴养老保险,这样就等于还没有把钱投入到消费市场去。
三是对生产组织者收入管理,很多老板的收入都是相当高的,比普通劳动者高出数倍,甚至成百上千倍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他们拿到巨额收入之后,花在生活消费方面的并不多,如果投入到再生产中去,那么对社会发展和消费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把钱转移到其他货币体系去的话,那么无论是投入启动还是给老百姓直接发钱,生产到消费每完成一轮循环,困难就加剧一次,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消费带不动经济运行的道路上去。
直接发钱给老百姓对提振消费是有积极帮助的,但是在发钱的同时需要做的功课、需要补上的功课是非常多的。不把基本问题解决好,啥办法都只是昙花一现,是不会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