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更新文章,一方面是因为忙,另一方面公众号也作为一个相当固化的媒体,目前没有什么增长的机会,所以后来都去实习,包括现在也在尝试做抖音。
但有些内容还是需要留下来的,印象笔记被我用的越来越臃肿,即刻也局限在一些短内容上面,其实长点的东西没地方写也没地方放,那暂时继续用这个号好了。
读书读的越多其实发现自己忘的更多,有点记录还是好的。因为在朋友圈看到金叶宸老师的推荐,这两天下单买了一本《产品觉醒》,自己没有实打实做过产品经理,只在互联网公司旁观过他们的工作,了解较少,基础较浅,读书纯粹是尝试获取一种理解,不求体系。
我在书里勾画了一些内容,不一定是对的,有些我也自己保持怀疑,不一定是有用的,我只是觉得能给我带来另一种新的想法冒出来的感觉。
门店租金,本质上就是线下商户的流量费用。
门店租金由其地段和面积决定,地段和面积则决定到店人群的流量。
价格敏感人群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和二次消费能力有限,把低价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而不是首次触达消费者的市场行为,都是非常冒险和短视的。
常见的棋牌博弈中,如果一方暂居下风,一种人会伺机翻盘(运用规则),另一种人会把牌桌掀翻(重构规则),常见情况无非如此
所有2C的生意,本质上都是流量生意。不管是线下店铺租金还是线上广告导流,购买的都是人的流量。
移动互联时代,流量入口极其分散,流量高度分化,延续PC互联网的免费思维,恰如饮鸩止渴。能活下来的公司,一定先要赚钱。
如果你们是朋友,在微信上发生了一手或二手交易行为。买房很不爽,因为觉得朋友赚他钱了;卖方很不爽,因为给朋友本来就是赔本卖的。中国人不与朋友谈生意,大抵如此。
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往往聚合了有能力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用户,来制造一种“他们是通过这个app实现需求”的假象给其他用户看。
付费加执行力,已经是最好的筛选器。用户本来就很努力和优秀所以花了钱参加培训,而不是参加了培训而变得优秀。这种颠倒因果的宣传,也是很多产品的常见套路。
CEO的原话是……我们需要的PM,是精通数据分析、算法等业务,能与工程师无缝配合快速迭代的人,而不是纸上谈兵谈一些人性、关系链之类虚无概念的人。
一个创业项目诞生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执行方案。这个分解的过程,必须具备真实的可操作性,这也代表了你和你的团队的思维高度、对行业认知的深度以及对项目各种可能性考虑的周全度。
投资人最关心的,也是团队的背景和资源。
什么样的需求,是比较容易让用户心甘情愿付出的?说来说去,还是高频、刚需。当然,高频的一般都是刚需,不过刚需的未必是高频,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想清楚。
此外,适合互联网创业的产品,最好是可满足标准化的,易于传播和展示。非标产品和互联网,本来就是互斥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