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M 3.0 - 打破“没时间”

一、时间的概念

在多个场合听到过学霸猫、张潇雨表达“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的意思,初次听到几乎不能理解。我能够听懂他们说的每一个字、甚至句子,但是连成段落就不懂这表述的道理与逻辑。初次理解有两个层次:第一、其实并不存在“时间”这样一个事物,比如“今天”、“2017年10月8日”并不真实存在,世界上没有“昨天”、“今天”、“明天”这个物质;第二、“时间”是人为创造的社会刻度。

从小到大,我毫无质疑地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像一条单向流动的河流(“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惜取少年时、物理学概念更是强化的时间的客观存在性、如果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甚至能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三维世界加上时间的维度就是四维。但是,真的吗?

“时间”是人类文明社会创造的主观概念,不是客观存在。地球自转一圈这个过程被定义为“1天”、地球公转一圈这个过程被定义“1年”、与此相对应有了月份、小时、分钟、秒。我们给地球公转的圈数按照先后顺序取了名字: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年、公元1911年、1990年、2011年、2016年、2017年。这样,不同的公转圈数拥有了不同的名字,“名字”带来了身份认同,我便以为,“年份”这个事物如同树的年轮、一样是客观存在的、2017与2016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抽身而看,地球完全不知道我们给它加了多少戏,它一圈一圈地转、这一圈、那一圈、跳出来看、都特么一样。

时间客观存在性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割裂”,时间被人类社会精细地刻度化,1分钟分为60秒、1小时分为60分钟、1天分为24小时、1个月分为28/29/30/31天、1年分为12个月、1个世纪分为100年。,我们以为“明天”和“今天”不同、“明年”和“今年”不同、“下辈子”和“这辈子”不同、“下一刻”与“此刻”不同。我们以为“时间会带来改变”、“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Tommorrow is another day”,我们假借虚幻的时间概念创造出“某种期待”、某种通过“时间流逝”这件事情本身就能带来某种变化的期待。然而,并没有“时间”、并没有“流逝”、并没有“过往”、并没有“未来”。

二、时间的本质

时间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概念、用于协调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协作配合。时间这个概念、本质上、是在控制每个人安排自身活动的顺序。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时间”这个虚伪的刻度中安排/被安排着各种活动、更详细一点“家庭活动”、“集体活动”、“社会活动”:

读书时,8点上课、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每月月考、每学期期末考、上学、放学、开学、寒假、暑假、每个学年结束升入更高年级,学识、身体的成长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我们将这份成长与时间联系在一起,认为我们“一天天”长大了,强化了时间刻度的客观存在性,其实,我们的成长与“时间刻度”毛线关系都没有。

上班后,进入职场的我们,9点上班、12点午休、13点上班、18点之后下班,我们将每天分为上班时间、休闲时间,每周分为工作日、休息日,职场时间刻度三年一小升、五年一大升。

三、“没时间”意味着什么

从这儿开始,切入我自己的故事,以亲身经历剖析一下“没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律师为例,实习期间遇到一名香港女合伙人、五十岁未婚、她的专业水平现在看来并不高、但是智商很高,刚入行我非常迷信她。对于“律师”这个概念,她带给我的铭印是“没时间”、“没生活”、“熬夜”、“拼搏”以及其他“为客户省钱”同时又在案件上开展不必要的活动以便开出更多账单等矛盾的概念。在入行的近乎五年时间里,我没有意识到这些铭印的荒谬,我总是潜意识让自己“没时间”,同时加上自己处于混沌未开化的迷茫期,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拖延、逃避,案件常常拖到最后一刻、凭借小聪明、糊弄、得过且过混过去,结果就是自己专业不够扎实、极度缺乏事业安全感、总是惦记跳槽、身体免疫力下降、各种过敏症状出现、体力匮乏、容易疲劳。

最主要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律师,就应该“没时间”、因此“没时间读书”、“没时间看电影”、“没时间看画展”、“没时间走一走山川河流”、“没时间见朋友”、“没时间陪爸妈”、“没时间谈恋爱”,概括而言“一只很宅、拒绝成长、拒绝享乐的单身狗”。我曾经以为这样的状态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那时对自己、对亲友经常说的话是“忙过这段时间就好了”。但是,抽身而看,不管地球转到哪个位置,我的生活状态与地球公转、自转的位置毛线关系都没有。我的认知、行动不改变的话,这种状态不会变化。

话已至此,“没时间”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理解,是“身不由己”的意思,也就是,安排自身活动顺序的自由度比较低。那么,造成低自由度的原因是什么?

以律师为例:

1、作为服务行业、“天经地义”应当配合客户、迅速、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有求必应;

2、作为按小时收费的行业,大量接案子、来者不拒、作为职场人士、对于老板派活、无条件应承;

3、作为诉讼律师、配合公检法部门活动安排、调整自身安排;

4、为了应和自己“没时间”的潜意识,各种逃避拖沓磨洋工活动。

发现了吗?以上种种都包含着满满的“被动”、“被迫”的因素。

那么,打破“没时间”这个伪概念,我们如何提高安排自身活动顺序的自由度?

首先,我们都是彻底自由的、我们对于安排自身活动顺序具有完全自主权、任何“无奈”、“被迫”的安排都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所谓“不得不”的被动概念是自欺欺人。

其次,想明白这个道理,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成长、专业能力越来越强、与人沟通越来越准确、心量越来越大,无论哪行哪业。最朴素的道理,能量越大、活动自由度越高。

我们的状态与“没时间”这个伪概念毛线关系都没有、不存在“时间”、不存在“没时间”,明天不会变的更好,因为只有当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家应该会听过「曝光铁三角」这个名词:光圈、快门和ISO为摄影曝光的基本,对于初学摄影的同学,可能常常会使用 A-...
    dahei阅读 377评论 0 1
  • 最近学习了一下一个前端框架 Semantic UI。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和上一个图片的错不多。主要...
    阿汤8阿义阅读 754评论 0 0
  • 冥想带给我的愉快和舒畅已经让我成瘾了,甚至在餐馆都可以顶着朋友灼灼的目光,耳机一带双目一闭,开始我的清凉之...
    米粒粒1阅读 143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