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力的几个问题

                                            关于创造力的几个问题

自古希腊时代起,社会民众、思想界和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即很重视创造力这一基本的问题,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都较为详细地讨论过此一问题;进入20世纪后,科学界、商业界、心理学界、艺术领域等对它进行的复杂讨论也非常得广泛、深入,可以说,关于创造力的成因、种类、性质、意义等问题,人们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相关经验;由于创造力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很有意义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准备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创造力的广阔性

首先,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谈起“创造力”时,它似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总体的概念具体化,即能发现很多领域都需要创造力,如科学、技术,学术、艺术,商业,政治管理,医学等。总之,创造力大概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人们通常提起的一般概念,即人们常常说到的创造力这个总的概念;其二是各个行业里的人们提起的自身领域中的创造力,如科学家会强调科学需要创造力,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的从业者会说自己的领域需要原创性,计算机、半导体等工科领域的从业者也会说自己的行业需要很多种类的创造力,商业管理人员也认为自己需要一些有创意的好点子;总之,各个领域的人们都会强调自己的领域需要很多类型的创造力。有些奇怪的是,人们似乎是在含混、笼统的状态中提起这两个不同概念层次的创造力;当然,各个领域都需要很多类型、很大数量的创意想法自然是一个简单的基本事实。

在人们的头脑中,通常认为科学、艺术这两个领域大概最需要创造力,但是,如上文所说,各个领域其实都非常需要创造力。首先,在商业领域自然是需要创意的,对此,马克思·韦伯写道:“如果我们以为这种情形只发生在学术界,譬如说,商行办公室的情形就和实验室中不一样,那就大错特错。商人或工业巨子如果没有‘做生意的想象力’,亦即没有灵感,没有直觉,终其一生,他还是做一个本本分分的职员或事务员比较稳当;他将永远不会在组织上真正有所创新。”[1] 显然,韦伯所写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次,对其他的一些行业,如医生等,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以为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创造力,然而,歌德的一段话则给了我们一定的提醒:“写诗和戏剧只是一种显示创造力的形式。此外还有一种做出业绩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某些情形下显得更为重要。就连医生也得有创造力,如果他想真的治病的话;如果医生没有创造力,他只能碰运气,偶尔医好病,但是总的说来他只能敷衍塞责地工作。”[2] 如常识告诉我们的,很多病人的病症都不尽相同(如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等),好的医生在诊治疾病、确定治疗药物等很多时候都需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给出自己的治疗方法,因而,自然是需要创造力的。第三,人们也往往忽视了管理、政治这类领域中所需要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事实上,好的政治家在解决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时,自然需要有好的主意,因而,政治家自然也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如歌德的一段总结:“天才与所操的是哪一行哪一业无关,各行各业的天才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像奥肯和洪堡那样显示天才于科学,像弗里德里希、彼得大帝和拿破仑那样显示天才于军事和国家行政管理,还是像贝朗瑞写诗歌,实质都是一样的。”[3] 总之,我们需要对创造力的广阔性有适当的理解。

由于各个领域里都存在着丰富的创造力,因而,会产生如下的现象,即很多领域的作品、产品常常会带给人惊艳之感;譬如,人们会感叹很多电影的高品质:画面优美、战争场面激烈、思想丰富(如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国》)等,但是,我们不应忽略如下的基本事实,即电影行业其实是一个较为成熟的产业,在摄影技术、人物角色、场景处理、数字特效等很多方面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因而,很多电影展现出的杰出创造力并不应使我们感到过度吃惊;类似地,以足球来说,人们会惊叹于很多球员、球队的高超球技,但我们也应该了解到足球这一行业其实也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从进攻、防守、团队配合到中场组织等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而它所展现出的高超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创造力的广阔性一方面体现在众多的领域都需要这一基本要素,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它的形式的多样性,即我们不仅需要思想中的创造力,也要有行动中的创造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非常重视思想中的创造力,但是对行动中的创造力则认识不足,这自然是有所偏颇的。总的来说,行动中的广阔创造力至少体现在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一,在很多情况中,为了使某个特定的问题得以解决,只靠思考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纯粹地进行思考即使思考得再透彻恐怕也无济于事;其二,在很多情况下,正是通过杂乱的多种行动,我们才获得了一些新的好想法,在商业、学术、政治等很多领域,一些计划之外的行动往往带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想法;其三,思想的创造力和行动的创造力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新的想法会导致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而新的行动又会改变我们相关的想法,两者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很难把它们单独地分离开来。总之,由于至少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人们的行动中其实也充满了大量的创造力;实际上,在很多的领域里,如科学、技术、艺术、商业、政治、医学、管理等,都需要大量的行动,而这些行动自然是富于创造力的;总之,我们也需要对行动中的广阔创造力有足够的认识。

(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

尽管创造力体现在很多领域,有很多形式,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自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工作技能、家务活、生活经验、人际关系、动手操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创造力,这些创造力又体现在对话、思想和行动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以思想而言,在人们与其他人的日常对话中,如我们所熟知,其实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些新的感受,因而,我们的对话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创造性的对话;而且人们独立分析生活、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时,其中的大部分思考也都有一定的创造性,譬如,在我们大学毕业之后急切紧张地找工作、做很多繁杂的家务活或者到了一定年龄需要仔细考虑婚姻问题时,我们即需要很多的思考,这些思想、信息中一部分是常规性的,但也有很多是必须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独立性的思考。其二,以行动而言,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实际行动,如处理事务、学习技能、炒菜、开车、观看新闻等,这些大量的行动大部分时候也都涵有新的成分,因而,我们的现实活动大部分时候也都是创造性的。总之,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大部分时候人们都是创造性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因而,实际生活中包含的创造力是非常广阔的,这也是所有个人都最为熟悉的一种创造力的重要形式。

(三)关于灵感的若干分析

关于灵感在科学、艺术等领域中的重大作用是人们所熟知的,因而,我们需要对灵感进行一些多视角的讨论。总的来说,灵感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即我们在进行艺术、商业等方面的思考时,需要一些总体的想法,但也需要很多局部的判断,同时也要有很多细节方面的精雕细琢;对此,歌德的一段话是很好的说明,他说道:“例如莎士比亚最初想到要写《哈姆雷特》时,全剧的精神是作为一种突如其来的印象出现在他内心里的,他以高昂的情绪通观全剧的情景、人物和结局,把这一切看做是纯粹来自上界的一种礼物,他对此没有直接的影响,尽管他通观全局的这种可能性总要以他自己的心灵为前提。至于后来的一些个别场面和人物的对话,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他可以天天写,时时刻刻写,也可以连续写上几个星期,只要他高兴。”[4] 歌德的这段深刻描述涉及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宏观想法以及随后的细节展开等多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创作往往起源于总体的灵感,但是,仅有总的灵感自然是不够的,艺术家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作来把总的灵感细化、具体化成为完善丰满的作品;这些显然都是艺术创造中的一些重要的普遍规律。

以数学研究来说,很多的创造过程也是较为类似的,我们可以以Fourier创立偏微分方程中的分离变量法及Fourier级数为例做一些说明。当Fourier探索偏微分方程这个领域的时候,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推导出了热传导方程,这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但是,如何得到这个方程的解成为了下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经过一番长期艰苦的思考之后他发现了分离变量法;在这里,分离变量这个想法显然是宏观层面的一个总体的新观点;其后,在这个总体想法的支撑下,他又做了一些具体的推导,得出了热传导方程的精确解;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各种局部和微观层面的想法会杂乱无章地出现,最终,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计算、思考、分析、创造、整合之后会形成一个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Fourier也发现了重要的Fourier级数。在这项卓越的研究大体完成以后,会遗留下一些新的问题,如一个函数的Fourier级数是否收敛到它自身?对此,Fourier认为是这样,但如所周知,经过Dirichlet等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Fourier级数收敛到函数本身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总之,一项开创性的好的研究完成之后,往往会引导出很多未解决的新的重要问题,进而引导出后续的重要发展。从这个典型的事例中,我们能够初步地体会到科学研究中灵感的作用方式:Fourier得到分离变量法的总的思路自然来源于其深厚的数学功底,即他在积分、微分、常微分方程、级数等分析学的很多方面的基本功都是十分坚实的;同时,如果他只是得到这个总的想法,而不能将这个想法具体化、实质化的话也没有太大意义,即他必须将这个复杂的理论整体地推导出来,并且使得他的研究具备严格、细致的数学形式,由于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精细的推导,所以他必须要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在具体的推导过程中也需要很多局部和微观的灵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需要意识到Fourier级数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新概念。总之,在科学研究的复杂过程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灵感往往会交错地出现,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能够解决总体研究中的一些特定问题,而它们所以能产生自然都基于科学工作者的知识、思想功底和杰出的创造才能;即在科学创造的过程中,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大量灵感与科学工作者的知识、思想功底两个主要方面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大概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织。

由此,我们也能够意识到灵感也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例如,在商业活动中,我们需要一些长期的判断;然而,只有长期的认识也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能解决短期内出现的大量的具体问题,即长期的计划需要通过短期的解决办法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实现。总之,长期的策略需要与短期的新想法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才能使一些潜在的想法变成好的现实成果。

同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内在质量的视角,来进行观察,灵感大概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好的灵感,中等的灵感和普通的灵感。如我们所熟知,最好的灵感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一些最好的灵感都带有万古长青的性质,它们产生的过程神秘莫测,充满了很高的偶然性,如茨威格所说:“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5] 这种好的灵感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家喻户晓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方拥有一切,我们的前方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走向地狱。”这段开头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显然是一段文采斐然的语句;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部分的描述亦非常精彩:“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些类似的好的灵感和句子自然都能经历得起漫长时间的检验;虽然它们产生的过程都是这些作家们长时间苦苦思考、咀嚼的产物,因而是可以部分理解的,但另一方面,它们恐怕也有着一定的偶然性。进一步来说,有些令人尴尬的是,不仅许多好的灵感带有偶然性,即使普通的灵感往往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创造过程需要对灵感予以充分的重视。

考虑到灵感是这样重要,因而,灵感该是否产生又如何产生呢?叔本华对此的回答是:“思想也同人一样,它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我们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如果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内在的心境以及个人的兴趣,巧妙和和谐地联系起来,那么,关于某个问题的思想就必定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6] 与此相反,韦伯的看法则没有叔本华那么乐观,他说道:“然而,同样肯定的是,无论这份热情是多么炽烈、真挚和深邃,它并不能保证对一个问题必然会产生学术上的成果。”关于灵感的基本作用,韦伯分析道:“工作人员的脑子里都必须有一些想法,而且必须是正确无误的想法,他才能够用这些想法成就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灵感不能强求,它和冷冰冰的计算毫无关系。”[7] “如果灵感不能取代工作,那么工作也不能取代灵感或者强迫灵感涌现。”[8] 韦伯进而描述了灵感产生的一些场合:“灵感只有在它们愿意的时候才会造访,并非我们希望它们来就会来。就像伊赫林所描绘的,有些精彩绝伦的想法,是当我们‘坐在沙发上吸雪茄’的时候,突然出现;或是如赫姆赫兹以科学般精确的句子,描述他自己的状况:当他正沿着一条缓缓上坡的街道散步时,或者是其他类似的情况。不管怎样,灵感之涌现,往往在我们最想不到的当儿,而不是在我们坐在书桌前苦苦思索的时候。”由于灵感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灵感产生的高度不确定性,韦伯谨慎地总结道:“无论如何,学术工作者必须考虑到一切学术工作必须承受的风险:灵感会不会出现?一个人可能孜孜矻矻地努力工作,但却永远没有自己的创见。”[9] 总之,叔本华和韦伯所描述的这两个基本事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即灵感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但也很困难并且很需要运气;将这两个事实结合起来,我觉得我们能扩展对创造力的总体理解。

当然,对科学、艺术等创作过程来说,过度夸大灵感、偶然性的价值也是不妥的:首先,经验对创造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我们所熟知,一位人文社科工作者三十岁之前的作品往往是不太成熟的,其中包含了不少片面和肤浅的见解,譬如,黑格尔曾写道:“天才尽管在青年时代就已露头角,但是只有到了中年和老年,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真正的成熟,例如歌德和席勒就是如此。”[10] 总之,只有在经验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我们的科学研究、艺术创造才能趋于成熟,这也证明了经验积累对科学、艺术的创造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其次,工作对创造来说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以人文社科领域为例,如韦伯所说:“计算本身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举例而言,没有哪一位社会学家,即使是年事已高的学者,会自以为已经了不起到可以不做成千上万、琐琐碎碎的计算工作的地步;这些计算有的一次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11] 再以科学领域为例,著名数学家Milnor在接受一次采访时也说道:“Here is one scenario. After a lot of studying and worrying about a question, one night you go to sleep wondering what the answer is.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you know the answer. That really can happen. The other more common possibility is that you sit at the desk working and finally something works out.”[12] Milnor所描述的现象在科学研究中自然是一种主要的事实,即大多数灵感都是在刻苦工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结合韦伯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创作经验以及Milnor理工科领域的创作经验,我们能清醒地了解到工作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总之,灵感对创造过程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但是,经验和工作这两种基本要素对创造来说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四)若干思想家关于创造力、天才、灵感的复杂讨论

考虑到创造力的显著重要性,古往今来的众多思想家自然都对它进行过深刻的探究,本段我们仅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相关分析做些简要讨论。如所周知,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对创造力和天才做出过著名的系统讨论。首先,关于天才的主要特征,康德作了如下的阐述:“天才1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确定规则的那种东西的才能;而不是对于那可以按照某种规则来学习的东西的熟巧的素质;于是,独创性就必须是它的第一特性。2由于也可能会有独创的胡闹,所以天才的作品同时又必须是典范,即必须是有示范作用的;因而它们本身不是通过模仿而产生的,但却必须被别人用来模仿,即用作评判的准绳或规则。3天才自己不能描述或科学地指明它是如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来的,相反,它是作为自然提供这些规则的;因此作品的创造者把这作品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些理念是如何为此而在他这里汇集起来的,甚至就连随心所欲或按照计划想出这些理念、并在使他人也能产生出一模一样的作品的这样一些规范中把这些理念传达给别人,这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在这里,康德对天才的分析是系统而高度思辨的;其中,他非常重视天才的独创性,他说道:“天才是与模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的。”但是,康德也并不是完全排斥艺术创造中的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即使是天才人物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技巧:“天才只能为美的艺术的作品提供丰富的材料;对这材料的加工以及形式则要求一种经过学习训练而成的才能,以便在这方面作一种在判断力面前能够经得起考验的运用。”总之,康德的相关观点是辩证而成熟的。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对天才的分析远远超出“独创性”这个简单的事实,他还从想象力、知性、审美理念等角度对艺术创造做了非常系统的探究,他写道:“审美理念是想象力的一个加入到给予概念之中的表象,这表象在想象力的自由运用中与各个部分的表象的这样一种多样性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对它来说找不到任何一种标志着一个确定概念的表达,所以它让人对一个概念联想到许多不可言说的东西,对这些东西的情感鼓动着认识能力,并使单纯作为字面的语言包含有精神。”即康德认为天才的作品首先要表现一个概念和理念,而借助人们的想象力,这个概念和理念能够让人产生很多感性层面的生动体验;总之,天才的作品包含两个层次:概念和感性体验,二者之间通过想象力来作为沟通的桥梁(当然,康德在此所表达的思想要比我们这种简化了的说法更为丰富一些)。康德进而写道:“天才真正说来只在于没有任何科学能够教会也没有任何勤奋能够学到的那种幸运的比例,即为一个给予的概念找到各种理念,另一方面又对这些理念加以表达,通过这种表达,那由此引起的内心主观情绪,作为一个概念的伴随物,就可以传达给别人。”接下来,康德又分析了另一重要事实,即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想象力与知性的独创性结合需要以主体的自由精神为前提,即:“在想象力与知性的合规律性的自由的协和一致中,那不做作的、非有意的主观合目的性是以这两种能力的这样一种比例和搭配为前提的,这种比例和搭配不是对任何规则、不论是科学规则还是机械模仿的规则的遵守所能导致的,而只是主体的本性所能产生的。”通过上述的复杂讨论,康德总结道:“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自由运用其诸认识能力方面的禀赋的典范式的独创性。”[13] 总之,康德对艺术创造的讨论涉及概念、想象力、内心主观情绪、独创性、主体的自由精神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些也表明艺术创造的过程和内涵是相当复杂而深刻的。

在对天才的讨论过程中,康德曾分析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异,他认为艺术需要高度的独创性,而科学在很多情况下则是标准式的推导,他说道:“我们完全可以很好地学会牛顿在其不朽的著作《自然哲学的原理》中所讲述的一切,虽然将它们发明出来也需要一个伟大的头脑;但为诗艺提供的一切规范不论多么详细,它的典范不论多么优秀,我们也不能学会灵气十足地进行创作。原因就在于,牛顿可以把他从几何学的第一原理直到他的那些伟大而深刻的发明所采取的一切步骤,都不仅仅向他自己、而且向每个另外的人完全直观地并对追随者来说是确定地示范出来;但是,荷马也好,维兰德也好,都根本不能表明他们头脑中那些充满幻想但同时又思想丰富的理念是如何产生出来并汇合到一起的,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因而,也不能把它教给任何别人。”[14]康德的这番表述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即科学不太需要很高的独创性和灵气,但我们认为康德的这一看法无疑是有些偏颇的;因为科学创造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一步步逻辑推演的结果,它也需要大量的灵感和技巧,好的科学工作者都较为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很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表达,很多数学符号的复杂推导中都闪耀着丰富灵感的光芒,以牛顿创立牛顿力学的例子而言,在这一长期而复杂的探索过程中,牛顿肯定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美妙灵感,而且牛顿这一广阔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独创性灵感所推动的;总之,康德的这一番论断是有些片面的,而他所以产生这一有些偏颇的想法大概与他的科学功底不够专业、深厚有关。

黑格尔也曾讨论了灵感这一复杂的问题;首先,他认为艺术创造的确需要发自内心,但是外在的机缘也往往是重要的诱因,他说道:“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品达的颂诗就有许多是应命制作的。建筑家和画家们也往往须就指定的目的和对象进行工作,却仍然可以得到灵感。”黑格尔也进一步讨论了创造的灵感与外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艺术家的地位是这样:作为一个天生的具有才能的人,他与一种碰到的现存的材料发生了关系,通过一种机缘,一个事件,或是像莎士比亚那样,通过古老的民歌、故事和史传,通过这一类事物的推动,他自觉有一种要求,要把这种材料表现出来,并且因此也表现他自己。”“艺术家应该从外来材料中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并且使对象在他心里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因而,好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的来源即可以得到如下的理解:“一个真正有生命的艺术家就会从这种生命里找到无数的激发活动和灵感的机缘,这些机缘临到了旁人就不发生影响,就轻易放过了。”其后,黑格尔也分析了创造的整体过程,即:“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艺术的灵感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它不是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美的艺术形象时决不肯罢休的那种情况。”[15] 总之,艺术创造需要一个总的主题,其后艺术家们就会围绕着这一主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殚精竭虑地创作出一件完整的作品。黑格尔的这些多方面的分析自然都是很合理的,在这些分析中,我们能够明白:一方面,灵感的产生往往比较困难,但是,在好的艺术家或科学家的一生中,他们毕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充满活力的灵感,因而,灵感的产生也并非那么神秘和难以把握,刺激艺术家产生灵感的各种机缘其实是非常多的;同时,黑格尔的这些分析无疑抓住了灵感产生的一些基本规律,因而,对我们自身的创造过程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与康德一样,黑格尔也讨论过天才这一问题。首先,黑格尔给出了天才的如下定义:“天才是真正能创造艺术作品的那种一般的本领以及在培养和运用这种本领中所表现的活力。”其后,黑格尔讨论了天才的另一本质特征,即创作过程中的轻巧灵活:“天才还有一种本领也是属于天生自然方面的,那就是在某些门类艺术里,无论是在构成腹稿还是在传达技巧方面,都表现出一种轻巧灵活。”“天才和才能愈卓越,愈丰富,他学习掌握创作所必需的技巧也就愈不费力。”“从古以来真正的天才都感到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有本领迫使最枯燥和表面上最不易驯服的材料听命就范,使它不得不接受想象中的内在形象而把它们表现出来。艺术家对于他的这种天生本领当然还要经过充分的练习,才能达到高度的熟练;但是很轻巧地完成作品的潜能,在他身上却仍然是一种天生的资禀;否则只靠学来的熟练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的艺术作品。”[16] 总之,黑格尔认为,有天赋的个人在创造自己的作品时会感觉分外轻松;这自然也符合我们的普遍经验。在上文第三部分,我们曾引用了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来说明灵感产生的困难性,但是,对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商人或政治家等来说,灵感的产生往往并不困难;因而,灵感产生的难易与否需要考虑具体个人的天资,普通天分的个人要产生一些好的灵感自然是很困难的,但是对有天分的个人来说要获得一些好的灵感则并不会太困难;总之,比较显然的是,创造力的主体——具体的个人,对灵感和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必须补充的是,在前一部分和本部分中我们对灵感和创造过程作了一定的分析,但是,不同个人的工作方式的差别是很大的,或者说,几乎每一个好的工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数学界为例,Hermite、Fourier、Sylvester、Kummer等十九世纪的伟大数学家们的工作风格即很不相同,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有些人研究分析,有些人研究代数,也有些人同时研究分析、代数和几何),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智力喜好、性格、工作节奏等很多方面也非常不同;再以思想界为例,黑格尔、洛克、休谟、约翰·杜威等重要的哲学家尽管都非常重视观念的原创性,但是他们的个性倾向、问题意识、成长背景、研究风格等影响到创造过程的很多因素是非常不同的(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才导致他们能提出自己特有的新思想),这些自然导致他们的研究方法、撰写著作的方式、作品风格等都很不相同。总之,我们在本段所勾勒的只是各个领域的创造过程的一个非常有限的侧面,实际情形自然是极其复杂的;人类的创造过程不可能统一成为一个标准、简单的模式,个体创造方式的高度多样性是人类作为族类的本质特征之一。

(五)康德哲学中的“综合”判断

在上文中,我们剖析的主要是个体身上的创造力的一些特征,而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又有哪些表现呢?对此,康德认识论中的“综合”判断可以给我们提供部分的解答;如我们所熟知,在哲学认识论中存在着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基本区别,康德的认识论曾详细、深入地讨论过这一问题。首先,康德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给出了下述的定义:“在一切判断中,从其中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我在这里只考虑肯定判断,因为随后应用在否定判断上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关系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类型。要么是谓词B属于主词A,是(隐蔽地)包含在A这个概念中的东西;要么是B完全外在于概念A,虽然它与概念A有连结。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把这判断叫作分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则称为综合的。”即康德认为分析判断只是澄清了主词的内涵,而并没有增加多少新知识,而综合判断则扩展了主词的范围,因而增加了全新的知识,总之,综合判断的基本价值要在分析判断之上;其后,康德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前者也可以称为说明性的判断,后者则可以称为扩展性的判断,因为前者通过谓词并未给主词概念增加任何东西”,“后者则在主词概念上增加了一个谓词,这谓词是在主词概念中完全不曾想到过的,是不能由对主词概念的任何分析而抽绎出来的。”显然,康德在这里的阐述是很清楚的,同时,康德也辩证地分析了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先天的思辨知识的全部目的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些综合性的、亦即扩展性的原理之上的;因为分析判断固然极为重要且必要,但只是为了概念的清晰,这种清晰对于一种可靠的和被扩展了的综合、即对于一个实际的新收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7] 即综合判断虽然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但是分析判断则澄清了大量复杂概念、事物的内涵,因而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如果缺乏分析判断,人类的认识会过于笼统、模糊、含混,缺少丰富、精细的内涵;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主要特征,康德曾总结道:“就实体性的复合物而言,如同分析只能在不再是整体的部分即简单者那里确定其界限一样,综合也只能在不再是部分的整体即世界那里确定其界限。”[18]

康德的这些分析有助于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它的创造力从何而来?这无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中,康德所着力分析的综合判断自然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来源。由于综合判断涉及到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人与外界事物打交道,因而,人们需要创造性地处理很多问题,而在这个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人类的认识、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扩大;总之,综合判断是人类扩展经验范围、知识视野的主要手段,而这个过程是以创造性地处理大量问题为基础的。需要补充的是,综合判断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商业活动、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等,它们都是人类实践、劳动的重要方式,即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很多领域都在以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地产生着大量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

(六)怀特海关于创造力的一些观点

关于创造力,怀特海则从另一角度考虑过,他写道:“一个事态的个体当前性就是主体形式的最终统一,它便是作为绝对实在的事态。这一当前性便是事态的纯粹个体的时刻,被本质的相对性维系在主客的任意一方。事态产生于相关的客体,然后消亡而成为另外事态的客体身分。但是,它享有它那作为情感统一的绝对自我完成的那一决定时刻。此处所用的‘个体’一词与‘原子’有相同的意义,它们都适用于复合事物,因为它们具有其他成分所缺乏的那种绝对的实在性。当一个现实实有仅仅突出自身且又在感情上欣赏自身时,它必处于自我完成的当前;此时这两个词便十分适合这一实体。‘单子’这一术语也表达了处于决定性时刻(即从生到死这一阶段)的这一本质统一性。世界的创造力便在于:过去将自身掷进一个新的超验事实时的那种搏动的情感。这是一只飞镖(卢克莱修说起过它的),它被掷出了世界的范围之外。”[19] 在这里,怀特海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个体”事件,个体事件产生于过去的复杂经验背景,同时带有着自身复杂的理性和感性成分,而一旦它产生,它又会超越于当前存在的任何事物,而成为一个新颖的存在物;这种新颖的个体事件在各个领域中都大量地存在着,如商业活动中的一份新合同,政府管理中的一项新政策或者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新专利等都是这种个体事件的适当例子。总的来说,怀特海对于创造力的这一番分析较为思辨、抽象一些,表面看来,它似乎不太具备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实际经验基础;但是,他的这一段阐述其实包含着很丰富的内涵,提炼了很多领域中的创造过程的一些普遍规律,也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刻画了创造力的一些特征,因而也很富于启迪意义。

(七)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创造力的讨论

由于创造力是一个既重要而又富于魅力的主题,因而,心理学教科书中自然对它做过很多讨论。在《心理学与生活》这一广泛流行的教科书里,格里格和津巴多首先给出了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就特定环境而言,个体产生新异的和合适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关于创造力的成因,很多人认为与发散性思维有关,而检测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手段是回答一些仔细设计过的问题,如“命名所有你能想到的正方形的物体”,在回答三分钟以后,“可以对答案按照以下维度给分:流畅性,即独特想法的总数;特别性,即在适当的例子中,没有被别人说到的想法数;非普通性,例如少于5%的人给出的想法数。”即发散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特定的测试给出检验。同时,创造力与疯狂大概有一定的联系,对此,格里格和津巴多写道:“他们(有极度创造力的人)生活在疯狂的边缘,或包括对疯狂的体验。有这样一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期,认为伟大的创造力和疯狂有内在的联系。近代社会的克雷佩林认为,患有‘躁狂-抑郁症’,也就是双向障碍的人,在其不正常的阶段会有思维自由飞翔的过程,这会促进创造力的产生。”[20] 总之,如同大多数人的观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可能有一定的联系,但精神疾病自然并不是创造力的主要成因,因为大部分天才人物的精神状态都是很正常的。综合大量的研究成果,格里格和津巴多认为,高创造力的个体大概具备以下的特点:1愿意走进“未知的领域”;2愿意做大量的“准备”,能花费多年时间在专业领域内获得专业知识;3“内在动机”,能从所创造的事物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总之,高创造力个体的这些普遍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显然,心理学教科书中的这些观点是很多的量化测验综合而成的结论,而且也都是反复检验过的论点,因而是较为客观的,它们自然也是创造力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创造力这个重要问题有着广阔、深刻的内涵,通过上文基于社会职业、灵感、日常生活、“综合”判断、哲学认识论等多个基本视角、多个层面的复杂分析,我们大概能对它形成一定程度的宽广理解。


[1] 见《学术与政治》中的论文《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页163、16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见《歌德谈话录》,1828年3月11日,页190,译林出版社,2000年。

[3] 同上书,1828年3月11日,页191。

[4] 同上书,1828年3月11日,页195。

[5] 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序言,页1,三联书店,2017年。

[6] 参见《叔本华论说文集》中的文章《论独思》,页350,商务印书馆,2000年。

[7] 参见前引书《学术与政治》中的论文《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页162。

[8] 同上书,页163。

[9] 同上书,页163

[10] 见《美学》第一卷,第三章,“艺术家”部分,“想象,天才和灵感”一节,页359,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 参见前引书《学术与政治》,页162

[12] 参看, Notices of the AMS, Volume 59, Number 3, p. 407, March 2012

 [13]参见《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第一章,“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部分,46-49节,页150-164,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 同上书,第一部分,第一章,“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部分,第47节,页152、153

[15] 见《美学》,第一卷,第三章,“艺术家”部分,“想象,天才和灵感”一节(c),页363-366

[16] 同上书,第一卷,第三章,“艺术家”部分,“想象,天才和灵感”一节(b),页360-363

[17] 参见《纯粹理性批判》,导言部分,“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页8-11,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 参见《论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第一章,第1节

[19] 参看《观念的冒险》,第十一章,第五节

[20]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章,“创造力”一节,页278-280,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470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577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76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8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55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41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03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9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9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03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7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13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6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1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01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