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老婆孩子一起去看了这部片子。感觉好久没去影院看电影了。
对电影评价不高,按科幻片标准来看,属于《机器猫》这个档次的。按搞笑片来看呢,靠夸张的动作和低俗的段子来博取观众的尬笑,全无那种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感。按感情片来看呢,男女主之间的感情莫名其妙,最后舍身救地球的情节实在太老套了。
总之是一部粗制滥造的、毫无创意的加长版小品。
沈腾马丽最好的小品,我认为是那个郝科长马处长的那个春晚小品,表演虽然夸张,但夸张地很妙,把那群人的丑态展示得淋漓尽致,可惜小品里讽刺的级别实在是低了点。
《独行月球》里唯一有点科幻意味的情节,就是沈腾驾驶着太阳能充电的月球车,由于续航有限,必须追着太阳跑,由此绕行月球一周。但这个情节也是抄袭的,我看到网友说,1995年《科幻世界》就转载了一篇美国人写的科幻小说,这个美国作者在NASA工作过,所以还是有相当的科学素养的。小说讲得是一艘宇航飞船由于意外事故,坠毁到月球。唯一幸存的宇航员的氧气系统,是靠太阳能供电的,所以她为了生存,必须开着月球车追着太阳跑,如果一旦落入月球的阴影区域,就意味着死亡。由于月球的自转慢于地球,一昼夜相当于27天多,所以月球车的速度是可以保障始终处于白昼区的。这样,这名幸存的宇航员为自己赢得了获救的时间,最终顺利被救援。
这部小说当年被引进国内之后,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其中有一位读者指出,其实小说中的宇航员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月球的北极是极昼区,所以没必要绕月跑,该读者居然还计算了极昼区的面积,给出了最佳的行驶路线。
《科幻世界》把读者的评论转给了美国作者,作者非常诧异,说我的作品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发表,但没有一个国家的读者像中国的读者这么认真的讨论,并有这么高质量的反馈。说明中国国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不一般。后来作者访华时,专门要求与这么读者见面。
你看,好的科幻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总能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发想象力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而这部片子,咋说呢,你好好拍一个搞笑片也就罢了,放过科幻片吧。特别是还瞄准了暑期档,不得不搬出鲁迅的名言:放过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