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是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著作。书中假借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两位人物,尼采和布雷尔,对彼此的的治愈过程的精彩描写,引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和心理学治疗问题。故事的开始,一位美丽的俄国女子,莎乐美,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找到大名鼎鼎的医生布雷尔寻求帮助,因她与尼采的复杂关系导致尼采的情绪不稳定,莎乐美想请布雷尔帮助治疗尼采的抑郁。之后,布雷尔想尽办法,依然毫无进展,尼采的理性,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人性的绝望,使得他并没有对布雷尔敞开胸怀。布雷尔想出一个方法,假意告诉尼采需要他的帮助来治愈自己的绝望,愿意充当尼采理论的实验小白鼠。之后,两人展开对布雷尔心理的治疗,随着治疗的深入,两个人抽丝剥茧,发现布雷尔问题的实质。而至最后,布雷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治愈了自己,尼采也与内心痛苦的那个自己握手言和。
布雷尔的问题在于他对病人贝莎的幻想。贝莎患有歇斯底里症,在布雷尔为她治疗的过程中,贝莎将对已逝父亲的感情转移到布雷尔身上,表现出对布雷尔的极度依赖。而布雷尔也逐渐的爱上这位集美丽智慧于一身的女子。布雷尔不断的幻想抛妻弃子,放弃事业与贝莎私奔,而他也深深的为这种幻想折磨和自责。当布雷尔将自己的幻想告诉尼采后,尼采立刻判断出这种幻想只是布雷尔为了阻止更深的思想和真正的焦虑做的转移。在深入探寻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幻想的起源-掩盖真正的焦虑,但是他们找不到真正的焦虑是什么。几经探索,他们发现,只要找出对贝莎的幻想对布雷尔具有什么意义,那么就能找出真相-重要的是意义,而不是起因。布雷尔最终明白了贝莎于他而言象征了什么,她象征了活力,年轻,永恒。几十年的生活让布雷尔感到麻木,而贝莎给他带来了活力;衰老让他感到恐惧,而贝莎表现出的对他的坚定不移的感情让他感受到了永恒。
情节发展到这里,布雷尔好像只剩下一种选择,做出和毛姆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相同的选择。于是我们在下一章节中看到布雷尔放弃事业,离开家庭,去寻找贝莎。在看到贝莎对她现在医生的依恋后,布雷尔幻想破灭,并远赴意大利,意图当一个厨师,这个貌似是他喜欢的职业。然后,他看到自己的衰老,想到自己深爱的妻子孩子,异常痛苦。
而这个情景只不过是作者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原来布雷尔通过催眠来体验了这种经历。苏醒后的布雷尔消除了一切的幻想和痛苦,他回到家告诉妻子他爱她,他从来没有如此热爱自己的生活。
是不是出乎意料,是不是忽然觉得激情一下子冷却,飞向天空的泡泡嘭的一下就破灭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作者不愧是心理治疗大师,而不是充满浪漫主义的文学家。毛姆写《月亮与六便士》,写《刀锋》,让主人公离经叛道寻求生命的意义,而欧文则写了一个向现实妥协的人物,但是谁能说月亮和六便士相比哪个更高贵呢?
而尼采在听闻布雷尔的治愈过程后,哭泣了。为了他这么多年的压抑和痛苦,为了他同样在莎乐美身上投放的意义的破灭。尼采是理性的代表,而为了追逐真理,他远离人群独自探索。虽然他声称孤独才是最好的伙伴,可是在他的内心里,他渴望有一位知己,渴望被倾听,被关怀。尼采的哭泣代表了欧文治疗的一个原则,关系。他认为人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被关心被倾听,需要懂得自己的朋友。当布雷尔对尼采提出邀请时,尼采再次哭泣,却拒绝了他的邀请。这使得尼采完成了一个转折,就如布雷尔的催眠帮助布雷尔完成了转折。书中的尼采献身于探索真理,但他却耿耿于怀自己的缺乏友情和人际关系,即使他知道这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当布雷尔给他提供了这两样东西,尼采完成了一项转折,他有所选择了,他选择了孤独的追寻真理。即使结果是一样的,但是选择后的结果导致完全不同的心态。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心态。人只有在选择后才确定自己的选择,才安心于自己的选择,才真正热爱自己的选择。即使你正处在最喜欢的状态中,如果这种状态不是经由与相反状态选择中得来的,你仍然可能会怀疑这种状态,想要挣脱。 处在孤独中,与选择后处于孤独中,真是一个美妙的差别。 都体验过,才能心甘情愿的热爱自己的选择。作者真是太毒辣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了这一点。
谈到选择
人是自由的,任何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同时也要承担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和结果。虽然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深受社会阶层,生活习惯的影响,反过来说,即使是在同一生活环境下,每个人仍有自由去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现实中的选择既具有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同时也依旧是自由的。尼采选择了追寻真理的道路,那么他必然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孤寂和不被理解。而布雷尔承受不了离经叛道的后果,所以他选择了回归。我很欣赏作者让布雷尔的回归,这给我们上了一课,看清自己的内心。如布雷尔,他的内心深处想要的依然是事业和家庭,他承受不了失去这一切,他不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疯狂,没有拉里的洒脱,而我们大部分人就如他一样,总会有迷失自己心的时候,所以,平静一下那颗充满自哀自怜,充满不甘的心。
关于信仰
书中多次提到信仰,因为尼采曾说过上帝已死。失去信仰的人面对的是当某天忽然停下来,生活进入安逸,或者生活开始一成不变,不再有任何追求的时候,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或者就如刀锋中的拉里一样,亲身面对了死亡的强大,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所在。信仰的缺失让我们探索真实的自我,不被上帝以及任何神所指引的自我。当然,目前的我们不去探索意义,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斥了活着,欲望。这没什么不好,正如信仰一位神也没有什么好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安稳的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信仰你自己的三观,在其指导下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信仰才是最实在的,尼采信仰的唯有真理,而我相信,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信仰真理,不如信仰自己和自己所相信的观念。
支点
在书中,当布雷尔谈到人生的目标是财富和名望时,尼采说了这样一段话,“但是它们对你没用。它们不够坚实到足以支撑一个生命。也许它们对一些人可以足够坚实,对那些没有见识的人;或者对那些慢吞吞的选手,花了他们整个生命在蹒跚地追求物质目标;或者,对那些实现了成功但有那种才能的人,可以持续从他们的范围内设定新的目标。”其实我觉得坚实的目标固然重要,但不坚实的目标也可以支撑我们大部分度过一生了。所有人都在奔向一个结局。我一直认为踏实的过好每一天,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沿着生活的轨迹走下去,在每个重大的节点做该做的事情。只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告诉我,你的感觉是什么?人都需要一个支点,一部分人的支点是生活着,为了家庭;一部分人的支点是业余时间的爱好;一部分人的支点是事业;一部分人的支点是吃喝玩乐。我不断问自己的支点是什麽,目前是尽力生存着。工作娱乐,结婚生子,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我希望它们以后成为我的支点,我更希望,作为我的信仰的爱情,有一天能成为我的支点。
所以啊,一旦想的太多,而知识经验却都没有跟上思考的脚步,那是迷茫的。
关于心理
作者是心理治疗大师,自然描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手段,比如行为疗法,动机心理疗法,“清扫烟囱”等等。作者强调哲学的落地,强调实用。真理能洞察一切,给出指导,但解决问题靠的是实践。正如布雷尔最终是通过模拟失去懂得珍惜,而尼采也是通过获得布雷尔的友谊,才坚定了孤独的道路。“理论结合实际”。这又是一条赤裸裸的真理。
要敢于直面真正的问题,不要试图借由外在的力量转移焦点,从而忽略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有时是漫长的,但是不要自欺欺人,即使在症结周围徘徊,也不要为了远离症结而同时远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